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󰁝󰁣󰁟󰁥󰁤󰁡󰁢󰁠𡳿󰁦󰁞𠔇

說 明

正  字 A00029 丿-03-04
說文釋形 「之」《說文》作「37a2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出也。象艸過屮,枝莖益大,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凡之之屬皆从之。(止而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出也。象艸過屮,枝莖漸益大,有所之也。一者,地也。凡A00029之屬皆从A00029。(止而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出也。象艸過屮,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楷書寫法:一點、一橫挑、一撇、一捺,共四畫,點與挑筆相接。一般連寫時,將橫挑與撇連筆成橫撇,然全字筆畫仍應為四畫。「芝」、「乏」等字偏旁同此。按:此字依篆隸定之「手寫字」、「手寫字」等形,本典收為「之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
漢語拼音 zhī
釋  義

1. 往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之,往也。」《詩經.鄘風.載馳》:「百爾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」東周戰國.屈原《楚辭.九章.惜誦》:「欲高飛而遠集兮,君罔謂汝何之?」

2. 至、直到。《詩經.鄘風.柏舟》:「之死矢靡它。母也天只,不諒人只。」漢.毛亨.傳:「之,至也。」《西京雜記》卷五:「此自少之多,自微至著也。」

3. 是、為。《公羊傳.宣公十五年》:「吾見子之君子也,是以告情於子也。」漢.揚雄《法言.吾子》:「羊質而虎皮,見草而說,見豺而戰,忘其皮之虎也。」

4. 用、取用。《戰國策.齊策三》:「故物捨其所長,之其所短,堯亦有所不及矣。」

5. 助詞,相當於「的」、「底」。《左傳.襄公十四年》:「余弟死,而子來,是而子殺余之弟也。」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。」

6. 於。《易經.比卦》:「《象》曰:『比之匪人,不亦傷乎?』」《禮記.大學》:「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」

7. 諸、之於。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「決汝、漢,排淮、泗而注之江。」

8. 與、及。《書經.立政》:「文王罔攸兼於庶言、庶獄、庶慎,惟有司之牧夫。」《呂氏春秋.仲夏紀.適音》:「樂之弗樂者,心也。」

9. 而。《戰國策.秦策二》:「疑臣者不適三人,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。」

10. 若、如果。《書經.盤庚上》:「邦之臧,惟汝眾。」《論語.子張》:「我之大賢與,於人何所不容?」

11. 則。《左傳.僖公九年》:「東略之不知,西則否矣。」《呂氏春秋.仲春紀.功名》:「故民無常處,見利之聚。」

12. 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,無義。《書經.西伯戡黎》:「殷之即喪!指乃功,不無戮於爾邦?」《史記.卷四八.陳涉世家》:「悵恨久之。」

13. 他、彼。《書經.皋陶謨》:「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」《武王伐紂平話.卷中》:「紂王令推上法場,斬之老母。」

14. 此、這個。《詩經.邶風.日月》:「乃如之人兮,逝不古處。」漢.鄭玄.箋:「之人,是人也。」《莊子.知北遊》:「知以之言也,問乎狂屈。」

15. 姓。如漢代有之馬宇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