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256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耐」《說文》作「耏」。 大徐本: ![]() ![]() 段注本: ![]() ![](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正篆作「![]() ![]()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nài |
釋 義 | 1. 古代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之輕刑。同「耏」。《說文解字.而部》:「耐,罪不至髡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古耐字從彡,髮膚之意也。杜林以為法度之字皆從寸,後改如是。」《史記.卷一一八.淮南衡山列傳.淮南王》:「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,赦令除其罪。」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下》:「春,令郎中有罪耐以上,請之。」 2. 忍受、承受。如:「忍耐」、「吃苦耐勞」。南唐.李煜〈浪淘沙.簾外雨潺潺〉詞:「簾外雨潺潺,春意闌珊,羅衾不耐五更寒。」宋.陸游〈秋興〉詩:「平生最耐事,霜雪亦滿鬢。」 3. 經久、持久。如:「耐穿」、「耐用」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一:「瀚海梨,出瀚海北,耐寒不枯。」唐.杜甫〈人日〉詩:「樽前柏葉休隨酒,勝裏金花巧耐寒。」宋.蘇軾〈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〉詩:「耐寒努力歸不遠,兩腳凍硬須公軟。」 4. 本事。如:「能耐」。《老殘遊記》第一八回:「我沒有這麼大的能耐!你要我去也不難,請王大爺先補了我的快班頭兒,再標一張牌票,我就去。」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一回:「這方必開因見兒子有了這麼大的能耐,便說自明年為始,另外送先生四塊洋錢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