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󰜮󰜩󰜬󰜪󰜢󰜥󰜨𠚗󰜫󰜣A00327-028󰜭󰜦𦞞󰜤󰜧

說 明

正  字 A00327 凵-06-08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舌也。象形。舌體ㄢㄢ。从ㄢ,ㄢ亦聲。手寫字,俗圅,从肉、今。(胡男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舌也。舌體手寫字手寫字。从手寫字,象形,手寫字亦聲。手寫字,俗圅,从肉、今。(胡男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後代通行楷定之形作「函」,「凵」中作「了」,左右四筆皆不靠鉤筆。「涵」、「菡」(B03910)、「蜬」(B04294)、「顄」(B05683)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ㄏㄢˊ
漢語拼音 hán
釋  義

1.舌頭。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函,舌也。」

2.包容、容納。《詩經.周頌.載芟》:「播厥百穀,實函斯活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函,含也。」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上》:「函之如海,養之如春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函,容也。」

3.陷入、插入。《漢書.卷六二.司馬遷傳》:「所以隱忍苟活,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。」唐.柳宗元〈古東門行〉:「當街一叱百吏走,馮敬胸中函匕首。」

4.鎧甲。《周禮.冬官.考工記》:「燕無函,秦無廬,胡無弓車。」漢.鄭玄.注引鄭司農云:「函,鎧也。」

5.匣、盒子。如:「劍函」、「鏡函」。《史記.卷八六.刺客列傳.荊軻》:「荊軻奉樊於期頭函,而秦舞陽奉地圖柙,以次進。」唐.王建〈宮詞〉一百首之一二:「真跡進來依數字,別收鎖在玉函中。」

6.用盒盛裝,加以密封。《戰國策.燕策三》:「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,函封之。」《新五代史.卷三七.伶官傳.序》:「方其係燕父子以組,函梁君臣之首,入於太廟。」

7.書信、信件。如:「來函」、「函件」。三國魏.吳質〈答東阿王書〉:「信到,奉所惠貺,發函伸紙。」《南史.卷二七.列傳.殷景仁》:「密函去來,日中以十數。」

8.現行公文之一類。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,或人民與機關間之申請與答覆。如:「公函」、「申請函」。

9.量詞。用於計算盒裝之書本、文件。如:「全書共十函」。唐.張彥遠《法書要錄.卷三.武平一徐氏法書記》:「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,於億歲殿曝之,多裝以鏤牙軸、紫羅褾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