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󱻨󱻰󱻧󱻦󱻠󱻳󱻫󱻲󱻥󱻯󱻭󱻪󱻶󱻬󱻢󱻡󱻷󱻣󱻩󱻱󱻤𢽠𢽡󱻵󱻮𢾷󱻴𧗲

說 明

正  字 A01303 彳-12-15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召也。从微省。壬〔手寫字〕為徵,行於微而文達者,即徵之。手寫字,古文徵。(陟陵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召也。从手寫字,从微省。手寫字微為徵,行於微而聞達者,即徴也。手寫字,古文。(陟陵切)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召也。从手寫字,从微省。楷書寫法:中上作「山」,「山」下作一短橫,同「豈」之上半;中下作「手寫字」,下橫斜挑,俗寫誤為「王」,非是,寫法參「微」字、「手寫字」(C01601)字。「懲」、「癥」等字偏旁同此。「澂」(B02278)字寫法亦參此。
注  音 ㄓㄥˇ
漢語拼音 ㈠zhēng ㈡zhǐ
釋  義

㈠ㄓㄥ

1. 召集。如:「徵兵」。《說文解字.壬部》:「徵,召也。」《史記.卷一.五帝本紀》:「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,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。」《警世通言.卷六.俞仲舉題詩遇上皇》:「聽得楊得意舉薦司馬相如,蒙朝廷徵召去了。」

2. 尋求、招請。如:「徵婚」、「徵文」、「誠徵女工」。《左傳.哀公七年》:「吳來徵百牢。」《呂氏春秋.達鬱》:「管仲觴桓公,日暮矣,桓公樂之而徵燭。」

3. 課取、收取。如:「徵稅」。《周禮.地官.縣師》:「以歲時徵野之賦貢。」《左傳.昭公二十年》:「布常無藝,徵斂無度。」

4. 責問、詢問。如:「徵詢意見」。《左傳.僖公四年》:「王祭不共,無以縮酒,寡人是徵。」明.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.卷九上.滇遊日記十》:「即徵其地名,據云:為鳳田總府莊。」

5. 驗證、證明。《左傳.昭公八年》:「君子之言,信而有徵。」《論語.八佾》:「夏禮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。」

6. 預兆、跡象。如:「吉徵」、「凶徵」。《史記.卷四.周本紀》:「夫國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國之徵也。」《漢書.卷七五.眭兩夏侯京翼李傳.李尋》:「舉錯誖逆,咎敗將至,徵兆為之先見。」

7. 姓。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。

ˇ

古代五音之一。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。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。《周禮.春官.大師》:「皆文之以五聲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」元.關漢卿《單刀會》第四折:「五音者,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