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󰄝󰄚󰄜𠄡󰄟󰄙󰄞󰄛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0054-001 丿-01-02
注  音 ˇ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五」之異體。「五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五行也。從二,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。手寫字,古文五省。」(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手寫字,古文五如此。」)今隸定通作「五」(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武榮碑〉及〈孔龢碑〉)。

手寫字」字當是《說文》古文「手寫字」之楷定者。按:甲文「五」或作「手寫字」〈前一.四四.七〉、「手寫字」〈後一.二二.一〉(見《校正甲骨文編.卷十二.十三》),則《說文》古文五可信,「手寫字」為「五」之異體是也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0054-002 𠄡 二-02-04
注  音 ˇ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五」之異體。「五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五行也。從二,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。」今隸定通作「五」(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武榮碑〉及〈孔龢碑〉)。

手寫字」字始見《漢簡文字類編.二部》〈斯三161〉,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韓勑碑〉亦作如此。按:此字當是篆文「手寫字」之隸定者,其中交錯之「ㄨ」本與上下二畫相連,此字省斷之,可視為「五」之本形,是以《玉篇.五部》以為「五」之古文,信然也。今既以「五」為正字,則「手寫字」反為其異體也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0054-003 󰄙 又-01-03
注  音 ˇ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五」之異體。「五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五行也。從二,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。」今隸定通作「五」(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武榮碑〉及〈孔龢碑〉)。

手寫字」字始見《偏類碑別字.二部.五字》引〈隋正議大夫□緊墓誌〉,《龍龕手鑑.一部》以為「古文『五』字。」按:此字當是篆文「手寫字」之楷變者,其中交錯者本為直線,筆勢改易而為撇與捺,又與上畫相連,而與「又」形同,其為「五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0054-004 󰄚 二-01-03
注  音 ˇ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五」之異體。「五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五行也。從二,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。」今隸定通作「五」(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武榮碑〉及〈孔龢碑〉)。

手寫字」字僅見《漢簡文字類編.二部》之〈居圖一七八〉及〈居圖二二一〉。按:此字當是「五」筆勢之省變者。考草書「五」,文人書家或作「手寫字」(王羲之)、「手寫字」(王獻之)、「手寫字」(懷素)(並見《草書大字典.二部》),正與「手寫字」形近,字書雖是孤證,然為「五」之異體可信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0054-005 󰄛 玉-01-05
注  音 ˇ ㈡⑴ㄨㄤˊㄨㄤˋˋ
漢語拼音 ㈠wǔ ㈡⑴wáng ⑵wàng ⑶yù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五」之異體。「五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五行也。從二,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。」今隸定通作「五」(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武榮碑〉及〈孔龢碑〉)。

手寫字」字僅見《漢簡文字類編.二部》之〈居圖二四二〉。按:夫數字中之「一」、「二」、「三」、「四」,甲、金文或有以線條數量表之者,至若「五」,甲文亦有作「手寫字」〈林一.一八.一三〉(《校正甲骨文編.卷一四.七》)、「手寫字」〈申一.一八.一三〉(《甲骨文字集釋》),正積畫為文者也。今簡冊「五」作「手寫字」,橫以四畫,豎一以貫之,其數恰為五,恐亦先民計數法之遺也,為「五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⇒「王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A00054-006 丿-01-02
注  音 ˇˋ #⑴ˋˋ
漢語拼音 ㈡wǔ ㈠yì #⑴ài ⑵yì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乂」為「五」之異體。「五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五行也。從二,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。手寫字,古文五省。」(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五部》:「手寫字,古文五如此。」)今隸定通作「五」(《隸辨.上聲.姥韻》引〈武榮碑〉及〈孔龢碑〉)。

「乂」字為「五」之異體,始見《集韻.姥韻》,以為「五」之古文,《類篇.五部》並同。按:「五」之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隸定當作「手寫字」,音ˇ,其後楷體乃改易筆勢為撇、捺交錯之「乂」,而與「芟艸」之「乂」形混。夫芟艸之「乂」,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與古文五作「手寫字」別,然楷變後,二字俱作「乂」而無異。其作芟艸之「乂」,則音ˋ,至於芟艸之「乂」,經傳作「艾」之假借,則音ˋ。依此,則「乂」為「五」之異體,文獻有據,故可收。

#「乂」另兼正字

⇒「義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