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󶉫󶉭𨛃󶉧𨛄󶉬󶉪󶉯𨜈󶉮󶉩󶉱󶉰󶉨𨝮󶉦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4218-001 邑-05-08
注  音 ㄗㄡ
漢語拼音 zōu
研 訂 者 李鍌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鄒」之異體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魯縣,古邾婁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從邑,芻聲。側鳩切。」《四聲篇海.邑部》:「手寫字,仄侯切。」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邑部》引〈嶺南逸事〉作「手寫字」。《彙音寶鑑.沽上平聲》:「手寫字,同鄒。」《康熙字典.邑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邑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邑部》並引《龍龕》作「手寫字」。大陸簡化字亦作「手寫字」。

按今查《龍龕》但作「手寫字」,未見作「手寫字」者。《偏類碑別字.邑部.鄒字》、《碑別字新編.十三畫.鄒字》並引〈唐董惟靖墓誌銘〉作「手寫字」。乃「鄒」之簡省。作「手寫字」者,則又「手寫字」之省。故「手寫字」可為「鄒」之異體矣。

異 體 字 A04218-002 𨛃 邑-06-09
注  音 ㄗㄡ
漢語拼音 zōu
研 訂 者 李鍌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鄒」之異體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魯縣,古邾婁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從邑,芻聲。側鳩切。」《金石文字辨異.平聲.尤韻.鄒字》引〈隋龍藏寺碑〉作「手寫字」。《偏類碑別字.邑部.鄒字》、《碑別字新編.十三畫.鄒字》並引〈齊高叡脩佛寺碑〉亦作「手寫字」。《龍龕手鏡.邑部》:「手寫字,俗;鄒,正。」《龍龕手鑑.邑部》同。《四聲篇海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音鄹,義同。」《康熙字典.邑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邑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邑部》、《中華字海》並引《龍龕》之說,謂「手寫字,同鄒。」

按《隸辨.平聲.尤韻.手寫字字》引〈孔宙碑〉:「按即鄒字,諸碑從芻之字,或省作手寫字。」「手寫字」蓋又「手寫字」之省也。故「手寫字」可為「鄒」之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4218-003-1 𨜈 邑-08-11
注  音 ㄗㄡㄗㄡ
漢語拼音 ㈠zōu ㈡zōu
研 訂 者 李鍌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鄒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魯縣,古邾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從邑,芻聲。側鳩切。」《漢隸字源.平聲.尤韻.鄒字》引〈舉吏張玄殘碑〉作「手寫字」。《隸辨.平聲.尤韻.手寫字字》引〈孔宙碑〉:「即鄒字。諸碑從芻之字,或省作手寫字。」《金石文字辨異.平聲.尤韻.鄒字》、《偏類碑別字.邑部.鄒字》、《碑別字新編.十三畫.鄒字》並引〈魏張猛龍碑〉:「手寫字」。《龍龕手鏡.邑部》:「手寫字,今;鄒,正。」《龍龕手鑑.邑部》同。

按依《隸辨》之說,可知「手寫字」為「鄒」之簡省。故「手寫字」可為「鄒」之異體。

⇒「鄹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A04218-005 邑-14-17
注  音 ㄗㄡㄐㄩˋㄗㄡ
漢語拼音 ㈡zōu ㈠jù #zōu
研 訂 者 李鍌
內  容

「鄹」為「鄒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魯縣,古邾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從邑、芻聲。側鳩切。」《廣韻.平聲.尤韻》:「鄒、鄹,上同。」《龍龕手鏡.邑部》:「鄒、鄹,二正。」《龍龕手鑑.邑部》說同。《重訂直音篇.卷六.邑部》:「鄒、側鳩切。縣名,又姓。鄹,同上。」

按「鄒」從「芻」聲;芻,又愚切。「鄹」從「聚」聲,聚,才句切。二字古音並屬從紐、四部,故「鄒」古或作「鄹」。《論語.八佾》:「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」鄹人即鄒人也。是則「鄹」可為「鄒」之異體。惟僅限於古縣名也。

#「」另兼正字。

⇒「聚」之異體



#「鄹」另兼正字
異 體 字 A04218-006 𨛄 邑-06-09
注  音 ㄗㄡ
漢語拼音 zōu
研 訂 者 李鍌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鄒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魯縣,古邾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從邑、芻聲。側鳩切。」《玉篇.邑部.鄒字》:「鄒,俗作手寫字。」《龍龕手鏡.邑部》:「手寫字,通;鄒,正。」《龍龕手鑑.邑部》同。

按《偏類碑別字.邑部.鄒字》引〈唐董惟靖墓誌銘〉「手寫字」及〈唐范重明墓誌〉作「手寫字」。《碑別字新編.十三畫.鄒字》下錄同。《干祿字書.平聲》:「手寫字、鄒,上通下正。」「手寫字手寫字」當皆「手寫字」之省體,而「手寫字」則為「手寫字手寫字」之變體,故「手寫字」亦為「鄒」之異體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