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󳷸󳷴󳷷󳷵𦝐󳷹𦫗𦫥𦫱𨣙󳷶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2733-002 𦝐 肉-08-12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手寫字」字見《集韻.去聲.效韻》:「『皰胞手寫字』,面生气。或作『胞』、『手寫字』。」《類篇.肉部》、元刊本《四聲篇海.肉部》並同。按:此字從「月」(肉),與從「皮」義同。又所從之「手寫字」,《說文.大部》:「手寫字,大也。從大卯聲。」(段注本作「丣聲」)匹貌切,與「包」古音同,且面瘡為皮之隆起者,亦有大義,是此字乃以音同義近之字改易聲符,為「皰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2733-003 𦫗 色-05-11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手寫字」字始見《龍龕手鑑.皮部》,以為「皰」之俗體。此字從「色」,與「包」形近,當是傳鈔致訛者也,故《字彙補.色部》曰:「手寫字,『皰』字之訛。」說是也。雖為形訛,然字書已錄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2733-004 𦫥 色-09-15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手寫字」字見《龍龕手鑑.面部》,以為「手寫字」之俗字。按:「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此字從「面」,正示顏面義,而所從之「色」,當是「包」之形近而訛者,故《字彙補.面部》曰:「手寫字,『靤』字之訛。」信然也。此字固是形訛,然字書有據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2733-005-1 𦫱 色-14-20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手寫字」字見《龍龕手鑑.色部》,以為「手寫字」之俗字,《四聲篇海.色部》從之。按:「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此字從「鼻」,示顏面之義,與從「皮」義通;從「色」,當是與「包」形近而訛者,故《字彙補.鼻部》曰:「手寫字,『䶌』字之訛。」說是也。雖為形訛,然字書有據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2733-006 面-05-14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靤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靤」字始見《龍龕手鑑.面部》,以為「手寫字」之正字,曰:「蒲教反,面上瘡靤也。」而《集韻.去聲.效韻》曰:「『皰靤䶌疱』,皮教切,《說文》:『面生气也。』或從『面』,亦作『䶌』、『疱』。」則「皰」、「靤」一字也。按:此字從「面」,正示顏面義,為「皰」之異體無疑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2733-007-1 鼻-05-19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䶌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䶌」字始見《玉篇.鼻部》:「傍孝切,靣瘡。」而《集韻.去聲.效韻》曰:「『皰靤䶌疱』,皮教切,《說文》:『面生气也。』或從『面』,亦作『䶌』、『疱』。」按:此字從「鼻」與從「皮」義可通,或為「皰」之俗寫也,此《正字通.鼻部》:「䶌,俗皰字。」是也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2733-009 󳷴 皮-04-09
注  音 ㄆㄠˋ
漢語拼音 pào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。「皰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皮部》:「面生气也。從皮包聲。」「手寫字」字見《字彙補.皮部》:「與『皰』同。」按:此字易「包」為「丹」,正示面瘡如丹丸之飽圓隆起也,與「包」義近可通,則「手寫字」為「皰」之異體信然,故可收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