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異 體 字 | A00273-002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、「」。惟《玉篇.克部》另收古文作「」,其後《字彙補.亠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儿部》及《亠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亠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亠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亠部》、《古文四聲韻.入聲.德韻》,皆從而收之,既有所本,應可收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03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。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隸定古文作「」,其後《字彙補.尸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亠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亠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亠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亠部》皆引《集韻》而收錄,乃應予收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04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。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、《類篇.克部》皆據以隸定作「」,其後《字彙.卜部》、《正字通.卜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儿部》皆收錄之,既有所本,應收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05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。古文作「」,《玉篇.克部》據以隸定作「」,與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、《類篇.克部》作「」稍異,《中文大辭典.卜部》及《中華字海.卜部》二形皆收,既有所本,可收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06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,但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職韻》引〈唐碧落碑〉作「」,已衍生一筆,《類篇.克部》並列「」、「」二形,《字彙補.卜部》亦收「」,其後《康熙字典.儿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卜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卜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卜部》皆二體並錄,既有所本,宜收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07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。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職韻》引〈漢繁陽令楊君碑〉作「」,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、《類篇.克部》、《正字通.尸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儿部》等皆收錄之,應收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09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,古文或隸定作「」或「」,而《龍龕手鑑.古部》則訛作「」,然此字形,亦見校正《五音集韻.入聲.德韻》,為《字彙補.水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水部》所引錄,《中文大辭典.水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水部》皆收,宜收錄之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10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,《玉篇.克部》、《漢隸字源.入聲.德韻》則收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,《隸辨.入聲.德韻》引〈繁陽令楊君碑〉而收「」,但《字彙補.尸部》亦引此碑作「」,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職韻》則引作「」,當係此碑漫漶所致。「」形尚見於《四聲篇海.古部》、《古文四聲韻.入聲.德韻》,故宜收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12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。《漢隸字源.入聲.德韻》收「」為「克」之或體,《隸辨.入聲.德韻》及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職韻》皆引〈漢度尚碑〉作「」,並引《隸釋》云:「即克字」。此疑係「」之訛變或漫漶而成,今既見籍,予以收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13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克,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篆體作「」,象屋下刻木之形,古文作「」。《漢隸字源.入聲.德韻》「克」下收「」字。《隸辨.入聲.德韻》引〈楊統碑〉,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職韻》則引〈漢郭旻碑〉並收「」形於「克」字之下。此疑係「」之訛變或碑文漫漶而成,今既見籍,予以存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15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kè ㈡chōng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㈠ 「」同為「克」「充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克之篆體作「」;《說文解字.儿部》充之篆體「」。二字形體差異甚大,但隸定之後「克」「充」字形相似,於是見以「」為二字之或體。其為「充」之異體,見諸《字彙.儿部》、《正字通.儿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儿部》、《彙音寶鑑.恭上平聲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儿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儿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亠部》。而為「克」之異體,見於《漢隸字源.入聲.德韻》、《隸辨.入聲.德韻》及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職韻》等,後二書皆引〈漢孔靇碑〉,或係碑文漫漶所致,既已見籍,乃予存錄。 ㈡ ⇒「充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15-1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#kè |
研 訂 者 | 陳新雄 |
內 容 | 「剋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剋本為勀之異體,與克原非一字。經典原有克無剋,百家之書則克剋不分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力部》:「勀,尤也。從力克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勀又之尤者也。勀者以力制勝之謂,故其事為尤勞。許書勀與克義不同,克者肩也,肩者任也。以《春秋》所書言之,如『辛巳雨不克葬。』『戊午日下昃乃克葬。』如『晉人納捷菑于邾弗克納。』此克之義也。如『鄭伯克段于鄢。』傳曰:『得儁曰克。』此勀之義也。勀之字訛而從刀作剋,猶之訛而從刀也。經典有克無剋,百家之書,克剋不分,而勀乃廢矣。」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克部》:「克,肩也。象屋下刻木之形。」段玉裁注:「《公羊》曰:『克之者何,殺之也。』此以相勝為義。〈大雅〉毛傳云:『掊克,自伐而好勝人也。』俗作剋。」大陸《簡化字總表》克剋同在第一表。按《干祿字書.入聲》:「克剋,上克能,下剋勝。」二字原非一字,但俗字以克作剋,大陸《簡化字總表》又將剋簡化作克,不同之二字,乃混為一字矣。今以剋為克之異體。 #「剋」另兼正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0273-015-2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è |
研 訂 者 | 陳新雄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克」之異體。按此字初見《龍龕手鏡.卜部》云:「,古文音尅。」《龍龕手鑑.卜部》同,二書只註音尅,未確指為何字。考夏竦《古文四聲韻.入聲.德韻》克字下有字,云出崔希裕《纂古》。《四聲篇海.水部》收有字云:「音克。」按即字,筆勢小異耳。故此字當據《古文四聲韻》定為克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