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󱊮󱊬󱊖󱊕󱊗𡕿󱊡󱊫󱊩󱊦󱊥󱊱󱊢󱊔A00838-005󱊝𣀚𩠰󱊠󱊚󱊲𣦞󱊴󱊧󱊯󱊤󱊞󱊳󱊰󱊛󱊟󱊣󱊭󱊙󱊘󱊵󱊪󱊨𧃰A00838-043󱊜

說 明

正  字 A00838 夊-18-21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神魖也。如龍,一足,从夊。象有角、手、人面之形。(渠追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即魖也。如龍,一足,从夊。象有角、手、人面之形。(渠追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从夊。象有角、手、人面之形。楷書寫法:上半中形如「首」,上橫筆拉長,橫下左作「止」,末橫筆斜挑;右作「巳」,末筆鉤起;「首」下作撇、頓兩筆,稍分。下半作「夊」,撇筆出頭。「夊」音ㄙㄨㄟ,與不出頭之「夂」(音ˇ)不同。「犪」(B02497)、「躨」(B04986)等字偏旁同此。按:此字與「貪獸」之「夒」(音ㄋㄠˊ,B00607),形似易混,「夔」之筆畫為十八畫,「夒」為十六畫。
注  音 ㄎㄨㄟˊ
漢語拼音 kuí
釋  義

1.傳說中之怪獸。《說文解字.夊部》:「夔,神魖也。如龍,一足,從夊;象有角、手、人面之形。」《山海經.大荒東經》:「東北中有流波山,入海七千里,其上有獸狀如牛,蒼身而無角,一足,出入水則必風雨,其光如日月,其聲如雷,其名為夔。」《莊子.達生》:「山有夔,野有彷徨,澤有委蛇。」

2.人名。堯、舜時之樂官。《書經.舜典》:「帝曰:『夔,命汝典樂,教冑子。』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昔者,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南風,夔始制樂,以賞諸侯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夔,舜時典樂者也。」

3.古國名。周代時所建,後為楚所滅。故址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六年》:「秋,楚人滅夔,以夔子歸。」晉.杜預.注:「夔,楚同姓國。」或稱為「隗國」、「歸國」。

4.地名。唐武德二年改信州為夔州,故城在今中國大陸四川省奉節縣。宋代改為路,明初改為府,轄境在今四川、湖北省一帶。唐.杜甫〈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〉詩:「弔影夔州僻,回腸杜曲煎。」宋.沈括《夢溪筆談.卷三.辯證》:「楚辭〈招魂〉尾句皆曰『些』。今夔峽、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『些』。此乃楚人舊俗。」

5.姓。周代楚君熊摯自棄於夔,其後子孫以地為氏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