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B05765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![]() ![]() ![]() 段注本: ![]() ![]() ![]()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kuí |
釋 義 | 1. 四通八達之道路。同「逵」。《說文解字.九部》:「馗,九達道也。似龜背,故謂之馗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龜背中高而四下。馗之四面無不可通,似之。」《字彙.首部》:「馗,九交之道也。」南朝宋.鮑照〈蕪城賦〉:「崩榛塞路,崢嶸古馗。」唐.權德輿〈徐孺亭馬上口號序〉:「古風如在,感舊依然,而通馗在側,平湖在下,波流轂擊,日月無窮,因於馬上口號絕句詩一首,以寄愀愴。」 2. 人名用字。如唐玄宗時有鍾馗。 ⇒「逵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