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󰭗󰭓󰭔𠯵󰭛󰭙󰭖󰭜󰭚󰭕󰭘󰭞𡗾𡗿󰭝

說 明

正  字 A00523 口-04-07
說文釋形

「吳」《說文》本作「手寫字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姓也。亦郡也。一曰手寫字,大言也。从夨、口。手寫字,古文如此。徐鍇曰:「大言,故夨口以出聲。《詩》曰:『不手寫字不揚。』今寫《詩》曰改手寫字手寫字,又音乎化切。其謬甚矣。」(五乎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大言也。从夨、口。手寫字,古文如此。(五乎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姓也。郡也。从夨、口。楷書寫法:「夨」之豎折變易為豎橫折,折筆觸下「大」之橫,且「大」之撇筆上接於橫折,末捺改頓點,寫法參「夨」(C01927)字。「娛」、「虞」、「蜈」、「誤」等字偏旁同此。按:此字時俗拆為「口天吳」,「吴」,本典收為異體字。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大聲說話、喧譁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夨部》:「吳,大言也。从夨、口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大言即謂譁也。」《詩經.魯頌.泮水》:「烝烝皇皇,不吳不揚。」漢.鄭玄.箋:「吳,譁也。」

2. 大。漢.揚雄《方言》卷一三:「吳,大也。」《楚辭.屈原.九章.涉江》:「乘舲船余上沅兮,齊吳榜以擊汰。」漢.王逸.注:「士卒齊舉大櫂而擊水波。」

3. 國名。周代諸侯國。太伯封於吳地,故址在今江蘇省無錫縣。傳至夫差,為越王句踐所滅。

4. 朝代名:

⑴ (西元222~280)三國之一。三國時,孫權所建。故址據有江、浙、湘、鄂、閩、粵、安南等地。後為晉朝所滅。

⑵ (西元902~937)十國之一。五代時,楊行密所建。故址據有淮南、江西等地。後為南唐徐知誥所篡。

5. 地名:

⑴ 泛指中國大陸東南一帶。

⑵ 江蘇省春秋時為吳國地,故亦稱為「吳」。

⑶ 指蘇州。

6. 姓。如清代有吳敬梓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