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󰭗󰭓󰭔𠯵󰭛󰭙󰭖󰭜󰭚󰭕󰭘󰭞𡗾𡗿󰭝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0523-001 𠯵 口-04-07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金周生
內  容

「𠯵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,大言也。從手寫字口。」《漢隸字源.平聲.模韻》吳有作手寫字者(西嶽華山亭碑),《玉篇.手寫字部》亦作「𠯵」,注云:「午胡切。姓也,亦郡也。」當即「吳」字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口部》引〈列女傳〉、〈古今雜劇〉、〈太平樂府〉等,吳皆作「𠯵」。《中文大辭典.口部》「𠯵」下云:「吳之俗字。」𠯵當為吳之俗省寫法,為「吳」之異體字。

異 體 字 A00523-002 口-04-07
注  音 ˊㄊㄨㄣ
漢語拼音 ㈡wú ㈠tūn
研 訂 者 金周生
內  容

「吴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,大言也。從手寫字口。」《金石文字辨異.平聲.虞韻》引〈唐濮陽吳府君墓誌銘〉吳作「吴」。《敦煌俗字譜.口部》吳亦有作吴者(祕12.105.右4)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口部》引〈列女傳〉、〈通俗小說〉等吳作「吴」。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俗書點畫相等者》吳下云:「俗作吴」。《康熙字典.口部》吴下云:「俗吳字」。吴當為吳之俗省寫法,為「吳」之異體字。

⇒「吞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A00523-003 口-04-07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金周生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,大言也。從手寫字口。」《隸辨.平聲.模韻》引〈魯峻碑〉收手寫字字,注云:「《說文》手寫字從口從手寫字,碑變作手寫字。」《歷代書法字彙.口部》引〈唐.柳公權.玄秘塔碑〉亦作「手寫字」。《增廣字學舉隅.卷二.正譌平聲》吳下云:「本作手寫字」,又以「手寫字」形為非。《中文大辭典.口部》「手寫字」下云:「吳之簡字。」故「手寫字」當為吳之省變體,為「吳」之異體字。

異 體 字 A00523-004 𡗾 大-05-08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金周生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,大言也。從手寫字口。手寫字,古文如此。」《康熙字典.口部》吳下收「手寫字手寫字」二古文形,《康熙字典.大部》亦收「手寫字」字,注云:「《玉篇》古文吳字。」《中文大辭典.大部》「手寫字」下云:「吳之古字。」《佛教難字字典.口部》亦收「吳」之異體「手寫字」。蓋「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古文楷化形,當為吳之異體字。

異 體 字 A00523-005 𡗿 大-05-08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金周生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,大言也。從手寫字口。手寫字,古文如此。」《集韻.平聲.模韻》收「手寫字手寫字」二字,注云:「……吳,大言也。……古作手寫字。」《類篇.手寫字部》亦收「手寫字手寫字」二字,並云:古作手寫字。《康熙字典.口部》亦以「手寫字」為吳之古文,同書大部亦收「手寫字」,注云:「《集韻》吳古作手寫字。」故「手寫字」當為「吳」之古文楷化形,當為吳之異體字。

異 體 字 A00523-006 󰭓 口-03-06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金周生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,大言也。從手寫字口。」《廣韻.平聲.模韻》吳作「手寫字」,《集韻.平聲.模韻》、《類篇.手寫字部》、《字鑑.平聲.模韻》、《正字通.口部》等吳都作「手寫字」。「手寫字」當為「吳」字篆體之楷化字形,今既定「吳」為正字,故「手寫字」當為「吳」之異體字。

異 體 字 A00523-016 󰭛 口-04-07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手寫字部》:「手寫字:姓也。亦郡也。……從手寫字口。」隸定為「吳」,今標準字體取此為正,仍存篆意。《漢簡文字類編.口部》引錄〈居圖二六七〉,載有一形「手寫字」,撇筆上接於「口」,蓋書寫便利所致,猶如將「吳」寫成「吴」,亦是便於書寫故。《彙音寶鑑.沽下平聲》:「手寫字:姓也。地名。」亦將撇筆出頭,恐受書寫體或影響。文獻既然有據,收為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523-019 󰭞 大-04-07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吳」之異體,形見《字彙補.大部》:「手寫字,魚徒切,音吳,見《篇韻》。」《說文.夨部》「吳」之重文作「手寫字」,隸定作「手寫字」(見《康熙字典.口部》),已收為「吳」之異體。吳,大言也,大言非正,故小篆从夨口會意,古文重文仍从大,故又見「手寫字」形。左半為「手寫字」隸定稍變之形。依此推之,「手寫字」當比照「手寫字」,收為「吳」之異體可也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