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037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覆也。从入、桀。桀,(黠)也。《軍法》曰:「乗(乘)。」,古文乗,从几。(食陵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覆也。从入、桀。段玉裁注云:「加其上曰乘,人乘車是其一耑也。」《字彙.木部》:「椉,隸作乘。」後世通行隸形。楷書寫法:上半寫法如「乖」,相稱之中豎直筆不鉤,左半作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之末筆則作豎彎折右,不鉤;下半末二筆作撇、捺。「嵊」(B00862)、「騬」(B05834)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時,末捺改頓點,如︰「剩」字。本典收「椉」為「乘」之異體字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chéng ㈡shèng |
釋 義 | ㈠ 1. 覆。《說文解字.桀部》:「乘,覆也。」 2. 交加。晉.潘岳〈寡婦賦〉:「氣憤薄而乘胸兮,涕交橫而流枕。」明.史可法〈請出師討賊疏〉:「大變之初,黔黎灑泣,紳士悲哀,痛憤相乘。」 3. 駕馭、駕騎。《廣韻.平聲.蒸韻》:「乘,駕也。」《易經.繫辭下》:「服牛乘馬,引重致遠。」《墨子.親士》:「良馬難乘,然可以任重致遠。」 4. 搭坐。如:「搭乘」、「共乘」。《詩經.邶風.二子乘舟》:「二子乘舟,汎汎其景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一一回:「嘗往洛陽買賣,乘車而回,路遇一美婦人,來求同載。」 5. 登、升。《史記.卷八二.列傳.田單》:「令甲卒皆伏,使老弱女子乘城。」唐.陳鴻〈東城老父傳〉:「昌生七歲,趫捷過人,能摶柱乘梁。」 6. 趁、順著。如:「乘人之危」、「乘風破浪」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雖有智慧,不如乘勢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唐史.卷上》:「使不得休息,乘其疲弊,可一舉而滅之也。」 7. 藉用。《淮南子.主術》:「夫乘眾人之智,則無不任也。用眾人之力,則無不勝也。」唐.柳宗元〈三戒.序〉:「吾恆惡世之人,不知推己之本,而乘物以逞。」 8. 追逐、進攻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楚兵不利,淮陰侯復乘之,大敗垓下。」《漢書.卷七○.傅常鄭甘陳段傳.陳湯》:「平明,四面火起,吏士喜,大呼乘之,鉦鼓聲動地。」 9. 數學上之運算方法之一。即乘法。如:「加減乘除」、「三乘二等於六。」 10. 姓。如漢代有乘弘。《廣韻.平聲.蒸韻》:「乘,又姓,漢有乘昌,為煮棗侯。」 ㈡ 1. 量詞。古代計算車輛之單位。如:「萬乘之國」、「百乘之家」。《左傳.閔公二年》:「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、甲士三千人以戍曹。」《後漢書.卷一八.吳蓋陳臧列傳.臧宮》:「會屬縣送委輸車數百乘至,宮夜使鋸斷城門限。」 2. 史書。如:「史乘」。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晉之乘,楚之檮杌,魯之春秋,一也。」 3. 佛教用語。本是車乘之意,用來譬喻教法,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之境界。如:「大乘」、「小乘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