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異 體 字 | A01291-001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|
研 訂 者 | 王初慶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「得」,《說文解字.彳部》曰:「,行有所得也,從彳䙷聲。多則切。,古文省彳。」篆文隸變為「」,隸定為「得」;古文隸變為「䙷」。《六書正譌.入聲.職德韻》云:「:,取也,從貝從又,以手持貝,之意也,隸作得。」《正字通.又部》遂據以取「」字,曰:「,得本字。」謹按:《正譌》以古文「䙷」之結構從「以手持貝」而不為「從見寸」,實為的當之論,《甲骨文字集釋.卷二》「得」下引甲文有「、」等形,又引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文字考釋》曰:「此從又持貝,得之意也。或增彳,許書古文從見,殆從貝之訛。」其說信然。故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字無疑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02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|
研 訂 者 | 王初慶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「得」,《說文解字.彳部》云:「,行有所得也,從彳䙷聲。」隸變作「」,隸定作「得」。《五經文字.彳部》曰:「、得:上《說文》,下《石經》。」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云:「、䙷、、得:《說文》:『行有所得也。』古省,或作、得。」《字彙補.彳部》謂:「:得本字,古又作、䙷。」謹按:「」既為「得」之本字,自可收為「得」之異體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03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|
研 訂 者 | 王初慶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「得」,《說文解字.彳部》篆體作「」,從彳䙷聲;隸變作「」,隸定作「得」。《偏類碑別字.彳部》引〈魏李仲琁脩孔廟碑〉作「」,《碑別字新編.十一畫》引〈隋宮人蕭氏墓誌〉作「」。謹按:凡從「彳」之字,以字形相近,亦或作「亻」,故「」可收為「得」之異體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04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|
研 訂 者 | 王初慶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「得」,《說文解字.彳部》篆體作「」,從彳䙷聲。隸變作「」,隸定作「得」。《龍龕手鑑.貝部》曰:「,音得。」《玉篇.貝部》云:「,都勒切,今作得。」《字彙.貝部》曰:「,俗得字。」謹按:「得」,甲文作「」,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釋為「此從又持貝之意也。」李考定《甲骨文字集釋.卷二》於「得」下按語中曰:「古文從又從寸無別。」故「得」或作「」、「」也,是以「」可收為「得」之異體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06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dé #dé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淂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說文解字.彳部》:「,行有所得也。從彳䙷聲。,古文省彳。」徐鉉多則切,今音 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彳部》引〈古今雜劇〉等,有作「淂」者,《金石文字辨異.入聲.緝韻.得字》引〈唐淨域寺法藏禪師塔銘〉作「淂」。 按:《隸辨.入聲.德韻.得字》引〈華山廟碑〉作「」,左「彳」旁形體略近,易訛成「氵」,從彳從氵遂有相通者。又「得」、「淂」本二字,以皆從「聲」,故得相同。 #「淂」另兼正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08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字彙補.貝部》:「,《說文長箋》得字。」 按:「得」字《說文》載古文省彳作「」,小篆形體作「」,從見寸會意。今「」字,則易「寸」為「又」,寸又同類,故其構字之意相同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09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⑴ |
漢語拼音 | ㈠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㈡⑴dé ⑵ài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㈠ 「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:「得,或作。」《類篇.見部》:「,行有所得也。」按:「䙷」字從見寸會意,易目為罒,則成,「䙷」為「得」之異體,「䙷」、「」同字,「」亦「得」之異體。 ㈡ ⇒「㝵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1291-013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⑴ |
漢語拼音 | ㈠⑴dé ⑵de ⑶dǎi ⑷děi ㈡⑴dé ⑵ài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㈠ 「䙷」為「得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集韻.入聲.德韻》:,古省作䙷,或作得。今作得,則䙷為得之古文。 《字彙.見部》:「䙷,古文得字。」《正字通.見部》:「䙷,同得。」 按:「䙷」為「得」之古文,已見栽於《說文》,《說文》「䙷」篆凡兩出,一見於「見」部,義為「取」;一見於「彳」部,為得之古文,義為行有所得。蓋古字先有「」(䙷),義為得取,其後行有所得義乃就「」加「彳」而成「得」,得遂包義而專行。 ㈡ ⇒「㝵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