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B05936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魑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 《說文》新附:,(鬼)屬。从,从离,离亦聲。(丑知切)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chī |
釋 義 | 傳說中山林間之神鬼。人面獸身四足,好魅惑人,為山林異氣所生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鬼部.新附》:「魑,(鬼)屬。」《左傳.文公十八年》:「流四凶族,……投諸四裔,以禦螭魅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螭魅,山林異氣所生,為人害者。」唐.陸德明.音義:「螭,山神,獸形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訂鬼》:「故凶禍之家,或見蜚尸,或見走凶,或見人形,三者皆鬼也。或謂之鬼,或謂之凶,或謂之魅,或謂之魑。」唐.皇甫枚《王知古》:「直方起而撫髀曰:『山魑木魅,亦知人間有張直方耶?』且止知古。」明.徐復祚《紅梨記》第二六齣:「怕歸時,認我做狐魅妖魑,怎再肯相偎相倚?」亦作「螭魅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