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󶾝󶾢󶾣𥡚󶾙󶾥𥢀󶾡𨝟𨞃󶾜󶾠󶾤𪏭󶾩󶾪󶾨𪏯󶾟󶾛󶾚󶾞𪏱󶾦󶾧

說 明

正  字 A04769 黍-03-15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履黏也。从黍,A00341省聲。A00341,古文利。作履黏以黍米。(郎奚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履黏也。从黍,手寫字省聲。手寫字,古文利。作履黏以黍米也。(郎奚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文从黍,手寫字省聲。楷書寫法:上左作「禾」,捺筆改點;上右作一撇、一橫折鉤、一撇,與「刀」不同;下左點、挑,右撇、點,不接豎鉤。按:本典收「手寫字」為「利」之異體字。「藜」(B04155)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ㄌㄧˊ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用以黏著之物。《說文解字.黍部》:「黎,履黏也。」

2. 眾多。如:「黎庶」。《書經.益稷》:「萬邦黎獻,共惟帝臣。」《詩經.大雅.雲漢》:「周餘黎民,靡有孑遺。」

3. 天將亮之時。如:「黎明」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,更旗幟,黎明,圍宛城三帀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一九回:「一夜沒睡,黎明即雇了挂車子在黃河邊伺候,也是十里長亭送別的意思。」

4. 黑色。《荀子.堯問》:「舍佚而為勞,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。」

5. 年老。《國語.吳語》:「今王播棄黎老,而孩童焉比謀,曰:『余令而不違。』夫不違,乃違也。」

6. 古高辛氏與顓頊氏之火官。《國語.楚語下》:「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,火正黎司地以屬民,使復舊常,無相侵瀆。」漢.張衡〈歸田賦〉:「流目眺夫衡阿兮,睹有黎之圮墳。」

7. 國名。殷商時諸侯國,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長治縣西南。漢.班固〈典引〉:「乘其命,賜彤弧、黃鉞之威,用討韋、顧、黎、崇之不恪。」

8. 中國少數民族之一。分佈於今大陸地區廣東、廣西兩省,而以海南島黎母嶺下人數最多。

9. 姓。如北周時有黎景熙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