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4769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履黏也。从黍,省聲。,古文利。作履黏以黍米。(郎奚切) 段注本:,履黏也。从黍,省聲。,古文利。作履黏以黍米也。(郎奚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文从黍,省聲。楷書寫法:上左作「禾」,捺筆改點;上右作一撇、一橫折鉤、一撇,與「刀」不同;下左點、挑,右撇、點,不接豎鉤。按:本典收「」為「利」之異體字。「藜」(B04155)字偏旁同此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lí |
釋 義 | 1. 用以黏著之物。《說文解字.黍部》:「黎,履黏也。」 2. 眾多。如:「黎庶」。《書經.益稷》:「萬邦黎獻,共惟帝臣。」《詩經.大雅.雲漢》:「周餘黎民,靡有孑遺。」 3. 天將亮之時。如:「黎明」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,更旗幟,黎明,圍宛城三帀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一九回:「一夜沒睡,黎明即雇了挂車子在黃河邊伺候,也是十里長亭送別的意思。」 4. 黑色。《荀子.堯問》:「舍佚而為勞,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。」 5. 年老。《國語.吳語》:「今王播棄黎老,而孩童焉比謀,曰:『余令而不違。』夫不違,乃違也。」 6. 古高辛氏與顓頊氏之火官。《國語.楚語下》:「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,火正黎司地以屬民,使復舊常,無相侵瀆。」漢.張衡〈歸田賦〉:「流目眺夫衡阿兮,睹有黎之圮墳。」 7. 國名。殷商時諸侯國,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長治縣西南。漢.班固〈典引〉:「乘其命,賜彤弧、黃鉞之威,用討韋、顧、黎、崇之不恪。」 8.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。分佈於今大陸地區廣東、廣西兩省,而以海南島黎母嶺下人數最多。 9. 姓。如北周時有黎景熙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