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󶌺A04253-003

說 明

正  字 A04253 釆-01-08
說文釋形 手寫字,捋取也。从木,从爪。(倉宰切)
字樣說明

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捋取也,从木从爪。段玉裁注云:「木成文,人所取也。」即謂手在樹上有所摘取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手寫字」,為「爪」變形;下「木」中豎不鉤。獨用及當右、下偏旁如此,如︰「採」、「睬」、「綵」、「菜」、「踩」等字;若為左偏旁,末捺改頓點,如︰「彩」、「釉」等字。按:此字與「釆」(音ㄅㄧㄢˋ)形近,二一四部首將从「采」之字歸於「釆部」,因此二形常混。「釆」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象獸指爪分別之形,故有「分別」之義。从「釆」之字,如:「番」、「釋」等字,與「采」寫法有異。「釆」,本典收為次常用字(B05269)。

注  音 ㄘㄞˇㄘㄞˋ
漢語拼音 ㈠cǎi ㈡cài
釋  義

ㄘㄞˇ

1. 摘取。《說文解字.木部》:「采,捋取也。」《詩經.周南.關雎》:「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」宋.陸游〈春晚即事〉詩四首之四:「老農愛犢行泥緩,幼婦憂蠶采葉忙。」

2. 擇取。《史記.卷六.秦始皇本紀》:「采上古帝位號,號曰『皇帝』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一九.列傳.賈曾》:「太子數遣使采女樂。」

3. 採納、納取。《三國志.卷七.魏書.呂布臧洪傳.呂布》:「而君求田問舍,言無可采,是元龍所諱也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與楊德祖書〉:「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。夫街談巷說,必有可采。」

4. 蒐集。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:「故古有采詩之官,王者所以觀風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」唐.柳宗元〈永州鐵爐步志〉:「予以為古有太史,觀民風,采民言。若是者,則有得矣。」

5. 開採、掘取。漢.桓寬《鹽鐵論.復古》:「往者豪強大家,得管山海之利,采鐵石鼓鑄煮鹽。」民國.章炳麟《訄書.序種姓上》:「其山產玉,則亦因而采之。」

6. 有色之帛。《漢書.卷九一.貨殖傳.巴寡婦清》:「文采千匹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帛之有色者曰采。」

7. 色彩。《玉篇.木部》:「采,色也。」《書經.益稷》:「以五采彰施於五色,作服,汝明。」《禮記.月令》:「命婦官染采。」

8. 文彩。《楚辭.屈原.九章.懷沙》:「文質疏內兮,眾不知余之異采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情采》:「繁采寡情,味之必厭。」

9. 神色。如:「神采」、「興高采烈」。《漢書.卷六八.霍光金日磾傳.霍光》:「初輔幼主,政自己出,天下想聞其風采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「前晤尊公大人,幸瞻丰采。」

10. 政事。《玉篇.木部》:「采,事也。」《書經.堯典》:「帝曰:『疇咨若予采?』」漢.孔安國.傳:「采,事也。復求誰能順我事者?」

ㄘㄞˋ

「采地」:古代封建制度下,天子賜給諸侯或諸侯賜給卿大夫之封邑。亦稱為「采邑」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