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󵀋𢆶󵀃󵀇󵀅󵀆󵀄󵀊󵀈𦱳󵀁󵀂󵀉

說 明

正  字 A03473 艸-06-10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艸木多益。从艸,兹省聲。(子之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艸木多益。从艸,絲省聲。(子之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段注本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艸木多益。从艸,絲省聲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艹」,下作雙「幺」。此字獨用時如此,若作偏旁時,則「艹」頭改為「手寫字」,作點、撇、橫,乃艸頭草寫隸定之形,如︰「孳」、「慈」、「滋」、「磁」等字。按:此為「艸部」之「茲」字,與「玄部」之「玆」有別,段玉裁以為「玆」(B02590)當音懸,黑也,从二玄,本典收為次常用字。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 ㈠zī ㈡cí
釋  義

㈠ㄗ

1. 更加。通「滋」。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:「茲,草木多益。」《說文解字.水部.滋字》:「滋,益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此字從水茲為水益也;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,亦有用茲者。」《漢書.卷二七.五行志下之下》:「賦斂茲重,而百姓屈竭。」《梁書.卷四七.孝行列傳.甄恬》:「恬既孝行殊異,聲著邦壤,敦風厲俗,弘益茲多。」

2. 年、時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今茲未能,請輕之,以待來年。」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上農》:「今茲美禾,來茲美麥。」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生年不滿百》:「為樂當及時,何能待來茲。」

3. 現在。《史記.卷七一.樗里子甘茂列傳.甘茂》:「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,君其試臣,何遽叱乎?」南朝梁.任昉〈天監三年策秀才文〉:「朕立諫鼓,設謗木,於茲三年矣。」清.王念孫〈廣雅疏證序〉:「殫精極慮,十年於茲。」

4. 此。《廣韻.平聲.之韻》:「茲,此也。」《書經.大禹謨》:「帝念哉!念茲在茲,釋茲在茲。」《論語.子罕》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」三國魏.王粲〈登樓賦〉:「登茲樓以四望兮,聊暇日以銷憂。」唐.李白〈送友人〉詩:「揮手自茲去,蕭蕭班馬鳴。」

5. 於。晉.袁宏〈三國名臣序贊〉:「公衡仲達,秉心淵塞,媚茲一人,臨難不惑。」唐.張蘊古〈大寶箴〉:「恢漢高大度,撫茲庶事,如履薄臨深,戰戰慄慄。」

6. 姓。如春秋時魯國有茲無還。

⇒「玆」之異體

ˊ

國名。《廣韻.平聲.之韻》:「龜茲,國名;龜音丘。」龜茲,漢代西域國之一,位新疆庫車、沙雅二縣之間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