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󰟆󰟅󹞑󰠳𠞋𠟔󰟖󰟊𠟭󹞱𠟻

說 明

正  字 A00358 刀-07-09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等畫物也。从刀,从貝。貝,古之物貨也。手寫字,古文則。手寫字,亦古文則。手寫字,籀文則,从鼎。(子德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等畫物也。从刀、貝。貝,古之物貨也。手寫字,古文則。手寫字,籀文則,从鼎。(子德切)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貝」:上作「目」,左下撇筆輕觸上橫。寫法參「貝」字。
注  音 ㄗㄜˊ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依照等級劃分物體。《說文解字.刀部》:「則,等畫物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等畫物者,定其差等而各為介畫也。」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下》:「〈坤〉作墜勢,高下九則。」唐.顏師古.注引劉德曰:「九則,九州土地上中下九等也。」

2. 法典、規章。如:「法則」、「青年守則」。《書經.五子之歌》:「有典有則,貽厥子孫。」南朝梁.沈約〈立左降詔〉:「減秩居官,前代通則。」

3. 規律,常法。漢.賈誼〈鵩鳥賦〉:「合散消息兮,安有常則?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書記》:「式者,則也。陰陽盈虛,五行消息,變雖不常,而稽之有則也。」

4. 規範、榜樣。如:「以身作則」。《詩經.大雅.抑》:「敬慎威儀,維民之則。」漢.鄭玄.箋:「則,法也。」唐.王勃〈平臺祕略讚十首.孝行第一〉:「履薄臨深,惟王之則。」

5. 傚法。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「惟天為大,惟堯則之。」《史記.卷二.夏本紀》:「皋陶於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則禹。」

6. 作、做。《醒世恆言.卷一.兩縣令競義婚孤女》:「月香暗暗叫苦,不敢則聲。」《蕩寇志》第九回:「明日就那裡路上砍了這廝,卻投別處去,蔡京抬舉,我要他則甚?」

7. 量詞。計算文字分項段落之單位。如:「一則消息」、「三則寓言」、「試題二則」、「新聞五則」。

8. 只、僅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充仲子之操,則蚓而後可者也。」《荀子.勸學》:「口、耳之閒則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?」

9. 當連詞:

⑴ 便、就。如: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《詩經.召南.草蟲》:「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,我心則降。」唐.柳宗元〈捕蛇者說〉:「非死,則徙爾。」《鏡花緣》第一二回:「酒過一、二巡,則上小盤小碗。」

⑵ 如果。《左傳.僖公七年》:「心則不競,何憚於病?」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:「謹守成皋,則漢欲挑戰,慎勿與戰,毋令得東而已。」

⑶ 也許、或者。《左傳.襄公一八年》:「若有事於東方,則可以逞。」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君不如肉袒伏斧請罪,則幸得脫矣。」

⑷ 能夠。《左傳.哀公一一年》:「鳥則擇木,木豈能擇鳥?」《荀子.王制》:「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。」

⑸ 是、乃是。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:「此則寡人之罪也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周史.卷上》:「我這劍要賣與烈士,大則安邦定國,小則禦侮扞身,您孩兒每識個甚麼?」

⑹ 卻、但。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「竭力以事大國,則不得免焉。」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「樂歲,粒米狼戾,多取之而不為虐,則寡取之。」

10. 當介詞:

⑴ 相當於「之」。《詩經.齊風.雞鳴》:「匪雞則鳴,蒼蠅之聲。」

⑵ 相當於「以」。《晏子春秋.內篇.雜上》:「人多愛我者,吾體不能親;人多諫我者,吾志不能用,是則內無拂而外無輔。」

⑶ 相當於「於」。《禮記.學記》:「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。」

11. 語氣助詞。漢.司馬遷〈報任少卿書〉:「蓋鍾子期死,伯牙終身不復鼓琴,何則?士為知己者用。」

12. 姓。如漢代有則長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