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󴹋󴹌󴹂󴸼󴹎𠔜󴹉󴹅󴹈󴹊󴹀󴹁󴸿𢌱𢌱𢌱󴹍A03398-028󴹄󴸾󴹆󴸽𦥸󴹃󴹇𦦲

說 明

正  字 A03398 臼-07-14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黨與也。从舁,从与。手寫字,古文與。(余呂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黨與也。从舁、与。手寫字,古文與。(余呂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从舁,从与。楷書寫法:左半起筆作撇,右半起筆作橫折,兩半對分不合,與「臼」不同;中作「手寫字」,一橫、一豎、一橫折鉤、一撇,撇不與上筆相接,共四畫,為「与」之變。寫法參「舁」(B03740)字、「与」(B00005)。「嶼」、「歟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上偏旁時,下左撇拉長,右點改捺,如︰「譽」、「舉」等字。「輿」字偏旁參此。按:「舁」上本从手寫字
注  音 ˇˋˊ
漢語拼音 ㈠yǔ ㈡yù ㈢yú
釋  義

ˇ

1. 朋黨。《說文解字.舁部》:「與,黨與也。」《史記.卷八九.張耳陳餘列傳》:「敵多則力分,與眾則兵彊。」《漢書.卷六三.武五子傳.燕剌王劉旦》:「群臣連與成朋,非毀宗室。」

2. 盟國、友邦。《荀子.王制》:「王奪之人,霸奪之與,彊奪之地。」《戰國策.齊策二》:「韓、齊為與國。」

3. 類、同類。《國語.周語下》:「夫禮之立成者為飫,昭明大節而已,少典與焉。」宋.張載《張子全書.卷一.西銘》:「民,吾同胞;物,吾與也。」

4. 親附、交往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諸侯以禮相與,大夫以法相序。」《宋史.卷三三六.列傳.司馬光》:「所言盡害政之事,所與盡害政之人。」

5. 贊同、讚許。《論語.先進》:「夫子喟然歎曰:『吾與點也!』」《資治通鑑.卷三二.漢紀二四.成帝綏和元年》:「傳不云乎:『朝過夕改,君子與之。』」

6. 跟隨。《國語.齊語》:「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,故又大施忠焉。」《淮南子.墬形》:「蛤蟹珠龜,與月盛衰。」

7. 給予。如:「贈與」、「授與」。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可以與,可以無與。」《韓非子.忠孝》:「此明君且常與,而賢臣且常取也。」

8. 援助、支持。《老子》第七九章:「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」唐.陳子昂〈感遇〉詩三八首之一七:「豈無當世雄,天道與胡兵。」

9. 抵擋、對付。《史記.卷三四.燕召公世家》:「龐暖易與耳。」《宋史.卷三六五.列傳.岳飛》:「以為諸帥易與,獨飛不可當。」

10. 爭戰。《左傳.哀公九年》:「宋方吉,不可與也。」晉.杜預.注:「不可與戰。」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彼來從我,固守勿與。」

11. 相較。《漢書.卷三四.韓彭英盧吳傳.韓信》:「大王自料勇悍仁彊,孰與項王?」唐.李商隱〈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〉詩:「甘心與陳阮,揮手謝松喬。」

12. 等待、等候。《論語.陽貨》:「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」《楚辭.屈原.離騷》:「汩余若將不及兮,恐年歲之不吾與。」

13. 當連詞:

⑴ 表示並列關係,相當於「和」、「同」。《儀禮.大射禮》:「工人士與梓人升自北階兩楹之間。」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」

⑵ 表示選擇關係,相當於「與其」。《韓非子.難二》:「與吾得革車千乘,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。」《史記.卷八三.魯仲連鄒陽列傳.魯仲連》:「與人刃我,寧自刃。」

⑶ 表示假設關係,相當於「如果」。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:「與不得已,魯最為近之。」

14. 當介詞:

⑴ 表示被動,相當於「被」。《戰國策.秦策五》:「遂與勾踐禽,死於干隧。」

⑵ 表示把對方進行處置,相當於「把」、「將」。宋.王安石〈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〉詩:「不須乞米供高士,但與開軒作勝遊。」宋.莫崙〈水龍吟〉:「也擬與愁排遣,奈江山遮攔不斷。」

⑶ 表示交與,相當於「和」、「同」。《史記.卷四八.陳涉世家》:「獨守丞與戰譙門中。」唐.柳宗元〈捕蛇者說〉:「曩與吾祖居者,今其室十無一焉。」

⑷ 表示趨向,相當於「向」、「對」。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:「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。」宋.陳師道〈登快哉亭〉詩:「城與清江曲,泉流亂石間。」

⑸ 表示憑藉,相當於「以」。《易經.繫辭上》:「是故,可與酬酢,可與佑神矣。」《荀子.強國》:「故凡得勝者,必與人也;凡得人者,必與道也。」

⑹ 表示關切,相當於「為」、「替」。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:「令辛戎告楚曰:『毋與齊東國,吾與子出兵矣。』」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上》:「漢王為義帝發喪。」

⑺ 表示對待,相當於「於」。《公羊傳.莊公十三年》:「桓公之與戎狄,驅之爾。」《史記.卷四一.越王勾踐世家》:「吳有越,腹心之疾;齊與吳,疥癬也。」

15. 通「舉」:

⑴ 推舉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: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」

⑵ 盡皆、全。《易經.無妄卦》:「天下雷行,物與無妄。」《墨子.天志中》:「天下之君子,與謂之不詳者。」

ˋ

1. 參預。如:「參與」、「與會」。《漢書.卷九九.王莽傳上》:「以光為太師,與四輔之政。」《三國志.卷五六.吳書.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.朱桓》:「是時全琮為督,權又令偏將軍胡綜宣傳詔命,參與軍事。」

2. 干涉、干預。《國語.魯語下》:「是故天子……日中考政,與百官之政事。」宋.范成大〈次韻時敘〉詩:「作詩惜春聊復爾,春亦何能與人事?」

3. 相干、關係。《史記.卷一一一.衛將軍驃騎列傳.驃騎將軍》:「人臣奉法遵職而已,何與招士?」清.譚嗣同《仁學》:「一姓之興亡,渺渺乎小哉,民何與焉?」

ˊ

當助詞:

⑴ 表示感嘆。多置於句末。同「歟」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

⑵ 表示疑問、反詰。多置於句末。同「歟」。《楚辭.屈原.漁父》:「漁父見而問之曰:『子非三閭大夫與?』」漢.王充《論衡.刺孟》:「沈同以其私問曰:『燕可伐與?』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