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異 體 字 | A03174-005 |
---|---|
內 容 | 〔關鍵文獻〕 《龍龕手鑑.糸部》。 #「繰」另兼正字。 |
研訂說明 |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sāo #⑴zǎo ⑵sāo |
研 訂 者 | 王初慶 |
內 容 | 「繰」,本為正字,用為「繅」之異體,亦作「縿」之異體。「繰」,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篆體作「」,釋曰:「帛如紺色,或曰深繒,從糸喿聲,讀若喿。」隸變作「繰」;「繅」,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篆體作「」,釋曰:「繹繭為絲也,從糸巢聲。」隸變作「繅」;「縿」,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篆體作「」,釋曰:「旌旗之游也,從糸參聲。」隸變作「縿」:三字形義本不同。然《玉篇零卷.糸部》於「繅」下除釋本音本義外,又云:「《周禮》:『弁師掌王之五冕,皆五采繅。』鄭玄曰:『繅,雜文之名也,合五采絲為之。……』鄭眾曰:『繅當為,今字也,繅古字也,同意。』」謹按阮刻本《十三經注疏.周禮.卷三二.弁師》云:「鄭司農云:『繅當為藻,繅古字也,藻今字也,同物同音。』」可証「巢」、「參」、「喿」三者音近,於是「繅」、「縿」、「繰」三字自漢已有混用之現象。《龍龕手鑑.糸部》於「繅、」下云「二通」,又於「縿、繰」下注曰:「二今蘇刀反,絡取絲也,又色紺也。又所銜反,旗垂貌,又絳帛也,四。」混三者之形義,而別以ㄙㄠ、ㄕㄢ二音。《集韻.豪韻》於「繅、縿、繰、」下云:「《說文》:『繹繭為絲』,或從參從喿從蚤。」則收四者為異體,音蘇遭切(ㄙㄠ)。《類篇.糸部》於「繅、繰、」下曰:「蘇遭切(ㄙㄠ),《說文》:『繹繭為繅』,或從喿從蚤。又子皓切( #「繰」另兼正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