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󴟁𦃐󴞿𦃨󴞾󴟀縿󴞽𦅒繅

說 明

異 體 字 A03174-003 縿 糸-11-17
內  容

〔關鍵文獻〕

龍龕手鑑.糸部》。



#「縿」另兼正字
研訂說明
注  音 ㄙㄠㄕㄢ
漢語拼音 sāo #shān
研 訂 者 王初慶
內  容

「縿」本為正字,用為「繅」之異體,亦作「繰」之異體。「縿」,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篆體作「手寫字」,釋曰:「旌旗之游也。從糸參聲。」隸變作「縿」;「繅」,《說文.糸部》篆體作「手寫字」,釋曰:「繹繭為絲也,從糸巢聲。」隸變作「繅」;「繰」,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篆體作「手寫字」,釋曰:「帛如紺色,或曰深繒,從糸喿聲,讀若喿。」隸變作「繰」:三字形義本不同。然《玉篇零卷.糸部》於「繅」下除釋本音本義外,又云:「《周禮》:『弁師掌王之五冕,皆五采繅。』鄭玄曰:『繅,雜文之名也,合五采絲為之。……』鄭眾曰:『繅當為縿,縿今字也,繅古字也,同意。』」謹按阮刻本《十三經注疏.周禮.卷三二.弁師》云:「鄭司農云:『繅當為藻,繅古字也,藻今字也,同物同書。』可証「巢」、「參」、「喿」三者音近,於是「繅」、「縿」、「繰」三字自漢已有混用之現象。

《龍龕手鑑.糸部》於「繅、手寫字」下云「二通」,又於「縿、繰」下注曰:「二今蘇刀反,絡手寫字取絲也,又色紺也。又所銜反,旗垂貌,又絳帛也,四。」混三者之形義,而別以ㄙㄠ、ㄕㄢ二者。《集韻.豪韻》於「繅、縿、繰、手寫字」下云:「《說文》:『繹繭為絲,或從參從喿從蚤。」則收四者為異體,音蘇遭切(ㄙㄠ)。《類篇.糸部》於「繅、繰、手寫字」下曰:「蘇遭切(ㄙㄠ),《說文》:『繹繭為繅,或從喿從蚤。又子皓切(ㄗㄠˇ),文采也。繰又千遙切(ㄑㄧㄠ),又子皓切,《博雅》:『繰謂之縑。』又七小切(ㄑㄧㄠˇ),帛如紺色,文三,重音四。」於「縿」下云:「思廉切(ㄒㄧㄢ),旌旗末也。又思邀切(ㄒㄧㄠ),《說文》:『生絲也,一曰綺屬。』又蘇遭切(ㄙㄠ),《說文》:『繹繭為絲。』又師炎切(ㄕㄢ),旗正幅為慘,或從糸。又師銜切(ㄕㄢ),《說文》:『旌旗之游也。』又七感切(ㄘㄢˇ),綫紺繒。又所感切(ㄕㄢˇ),文一重音六。」亦可見「繅」、「繰」、「縿」之混用現象。《說文通訓定聲.小部》於「繅」下曰:「經傳或以繰為之,或用縿者。」故「縿」雖正字,有其本形本義,亦可用為「繅」之異體字。

#「縿」另兼正字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