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󰘫󰘰󰘬󰘮󰘭󰘯

說 明

正  字 A00296 冂-03-05
說文釋形 「冉」《說文》作「冄」。
手寫字,毛冉冉也。象形。凡冄之屬皆从冄。(而琰切)
字樣說明  
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毛冄冄也。象形。《隸辨.上聲.琰韻.冉字》:「《說文》作手寫字,碑變作冉,今俗因之。」後通行「冉」字。楷書寫法:中作兩橫,下橫兩端出頭;中豎筆下不穿橫而出,右下筆鉤起。「苒」、「髯」、「姌」(B00633)、「柟」(B01654)等字偏旁同此。另「那」字亦从冄,寫法變易,橫折鉤下作二橫、一豎撇。按:「再」、「爯」(C06929)等字,下半寫法如「冉」,然其形構實為「冓」(B00204)之省。
注  音 ㄖㄢˇ
漢語拼音 rǎn
釋  義

1. 「冉冉」:

⑴ 柔弱下垂。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冉冉孤生竹》:「冉冉孤生竹,結根泰山阿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美女篇〉詩:「柔條紛冉冉,葉落何翩翩。」

⑵ 緩慢行進。《楚辭.屈原.離騷》:「老冉冉其將至兮,恐脩名之不立。」宋.陸游〈蝶戀花.禹廟蘭亭今古路〉詞:「冉冉年華留不住,鏡裡朱顏畢竟消磨去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四.灌園叟晚逢仙女》:「忽見月影下,一青衣冉冉而來。」

⑶ 濃密迷漫。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二本.第一折》:「耳邊廂金鼓連天振,征雲冉冉,土雨紛紛。」明.王夫之〈玉樓春.娟娟片月涵秋影〉詞:「綠雲冉冉粉初勻,玉露泠泠香自省。」

2. 通「𪚮」。龜甲邊緣。《漢書.卷二四.食貨志下》:「元龜,岠冉,長尺二寸。」唐.顏師古注引孟康曰:「冉,龜甲緣也。」

3. 姓。如春秋魯有冉求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