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󳳤𤵜󳳣𤺋

說 明

正  字 A02673 疒-05-10
說文釋形 「疹」《說文》作「胗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脣瘍也。从肉,手寫字聲。手寫字,籀文胗,从疒。(之忍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脣瘍也。从肉,手寫字聲。手寫字,籀文胗,从手寫字。(之忍切)
字樣說明 「疒」之撇上點、挑二筆不觸撇。「疒」下作「手寫字」:「人」頭下作「彡」,寫法參「珍」字。按:「手寫字」,音ㄓㄣˇ,本典收為「鬒」(B05906)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ㄓㄣˇㄔㄣˋ
漢語拼音 ㈠zhěn ㈡chèn
釋  義

ㄓㄣˇ

1.脣潰瘍。《說文解字》正篆作「胗」。《說文解字.肉部》:「胗,脣瘍也。」

2.皮膚上隆起之紅色小顆粒。如:「溼疹」、「藥疹」。明.方孝孺〈指喻〉:「左手之拇有疹焉,隆起而粟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○回:「一面打掃房屋供奉痘疹娘娘,一面傳與眾人忌煎炒等物。」

3.疾病。《國語.越語上》:「令孤子、寡婦、疾疹、貧病者,納宦其子。」北魏.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.卷五.城北》:「遂動舊疹,纏綿經月。」

㈡彳ˋ

⇒「疢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