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󳟶󳟹󳟷󳟸󳟵

說 明

正  字 A02457 火-13-17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庭燎,火燭也。从火,蜀聲。(之欲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庭燎,大燭也。从火,蜀聲。(之欲切)
字樣說明 左旁「火」之末筆作頓點。右半作「蜀」︰下「勹」上觸於「罒」,下「虫」下橫筆斜挑,寫法參「蜀」字。
注  音 ㄓㄨˊ
漢語拼音 zhú
釋  義

1. 火炬。《說文解字.火部》:「燭,庭燎火燭也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燭不見跋。」唐.孔穎達.正義:「古者未有蠟燭,唯呼火炬為燭也。」《韓非子.外諸說左上》:「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,夜書,火不明。因謂持燭者曰:『舉燭。』」

2. 用蠟和油製成,可燃燒發光之條狀物體。如:「紅燭」、「洞房花燭」。南朝宋.謝惠連〈雪賦〉:「燎薰鑪兮炳明燭,酌桂酒兮揚清曲。」晉.張協〈雜詩〉十首之一:「蜻蛚吟階下,飛蛾拂明燭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七、一八回:「一時傳人一擔一擔的挑進蠟燭來,各處點燈。」

3. 照、照亮。如:「火光燭天」。《呂氏春秋.孟春紀.去私》:「天無私覆也,地無私載也,日月無私燭也,四時無私行也。」《史記.卷六五.孫子吳起列傳.吳起》:「龐涓果夜至斫木下,見白書,乃鑽火燭之。」《史記.卷八三.魯仲連鄒陽列傳.魯仲連》:「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。」

4. 察明、察見、洞悉。如:「洞燭奸計」。《韓非子.孤憤》:「智術之士,必遠見而明察,不明察不能燭私。」《漢書.卷八一.匡張孔馬傳.匡衡》:「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,是章朕之未燭也。」

5. 「燭燭」:明亮的樣子。《文選.蘇武.詩四首之四》:「燭燭晨明月,馥馥秋蘭芳。」唐.韋莊〈搗練篇〉詩︰「月華吐豔明燭燭,青樓婦唱擣衣曲。」

6. 如春秋時鄭國有燭之武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