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󳘹󳘸

說 明

正  字 A02396 火-05-09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明也。从火,A00011聲。(兵永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明也。从火,丙聲。(兵永切)
字樣說明 左旁「火」之末筆作頓點;右半作「丙」:右下筆鉤起,末二筆作撇、頓點,寫法參「丙」字。
注  音 ㄅㄧㄥˇ
漢語拼音 bǐng
釋  義

1. 光明、明亮。《說文解字.火部》:「炳,明也。」《易經.革卦.九五》:「《象》曰:大人虎變,其文炳也。」宋.陸九淵〈貴溪重脩縣學記〉:「二帝三王之書,先聖先師之訓,炳如日星。」

2. 顯著、昭著。漢.班固〈寶鼎詩〉:「寶鼎見兮色紛縕,煥其炳兮披龍文。」《後漢書.卷三七.桓榮丁鴻列傳.桓榮》:「功雖不遂,忠義炳著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原道》:「自鳥跡代繩,文字始炳。」

3. 明白。《漢書.卷三六.楚元王傳》:「決斷狐疑,分別猶豫,使是非炳然可知。」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文學》:「三乘佛家滯義,支道林分判,使三乘炳然。」

4. 顯示、顯現。《洛陽伽藍記.卷二.城東平等寺》:「寺門外金像一軀,高二丈八尺,相好端嚴,常有神驗,國之吉凶,先炳祥異。」

5. 點燃。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三.建本》:「臣(師曠)聞之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,如炳燭之明。炳燭之明,孰與昧行乎?」三國魏.曹丕〈與吳質書〉:「古人思炳燭夜遊,良有以也。」南朝宋.謝惠連〈雪賦〉:「燎薰鑪兮炳明燭,酌桂酒兮揚清曲。」《法苑珠林.卷九二.利害》:「舉家走出,炳燭照之,亦了無異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