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󳏅󱒄󳏂󳎻󳏃𡟬𢛣𢦹󳏆󳎾󳎼𣹹󳏄󳏁A02285-021󳎿󳏀󳎽

說 明

正  字 A02285 水-10-13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
手寫字,盡也。从水,烕聲。(亡列切)
手寫字,滅也。从火、戌。火死於戌,陽氣至戌而盡。《詩》曰:「赫赫宗周,褒似滅之。」(許劣切)
段注本:
手寫字,盡也。从水,烕聲。(亡列切)
手寫字,滅也。从火、戌。火死於戌,陽氣至戌而盡。《詩》曰:「赫赫宗周,褒姒烕(滅)之。」(許劣切)
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烕」︰「戌」下之「火」末筆改頓點,撇筆上輕觸橫筆。「搣」(B01371)字偏旁寫法參此。本典收「烕」為「滅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ㄇㄧㄝˋ
漢語拼音 miè
釋  義

1. 撲熄、熄掉。如:「撲滅」、「熄滅」、「滅火」。《說文解字.水部》:「滅,盡也。」《書經.盤庚上》:「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嚮邇,其猶可撲滅。」三國魏.陳琳〈為袁紹檄豫州〉:「若舉炎火以爇飛蓬,覆滄海以沃熛炭,有何不滅者哉?」

2. 除盡、除絕。如:「消滅」、「殲滅」。《國語.晉語五》:「國之良也,滅其前惡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明詩》:「逮楚國諷怨,則離騷為刺。秦皇滅典,亦造仙詩。」

3. 消失、消逝、絕盡。如:「幻滅」、「破滅」、「湮滅」、「自生自滅」。唐.柳宗元〈江雪〉詩:「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。」宋.辛棄疾〈水調歌頭.木末翠樓出〉詞:「人間萬事變滅,今古幾池臺?」

4. 淹沒。如:「滅頂」。《易經.大過卦.上六》:「過涉滅頂,凶,無咎。」《呂氏春秋.開春論.愛類》:「河出孟門,大溢逆流,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,盡皆滅之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