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2115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饋客芻米也。从米,气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齊人來氣諸侯。」,氣或从旣。,氣或从食。(許既切) 段注本:,饋客之芻米也。从米,气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齊人來氣諸侯。」,氣或从旣。,氣或从食。(許既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饋客之芻米也。从米,气聲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气」,末作一橫斜鉤;下作「米」,上下四筆不接橫、豎,寫法參「米」字。「愾」、「熂」(B02421)、「鎎」(B05419)、「餼」(B05748)等字偏旁同此。按:此字《說文解字》重文作「餼」,後通行此字,「氣」借為「雲气」之「气」。段玉裁注云:「按从食而氣為聲,蓋晚出俗字,在假氣為气之後。」本典收「气」(B01998)為次常用字;另「餼」(B05748),今音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xì ㈡qì |
釋 義 | ㈠ 贈客之米糧、穀糧。同「餼」。《說文解字.米部》:「氣,饋客芻米也。……《春秋傳》曰:『齊人來氣諸侯。』」 ⇒「餼」之異體。 ㈡ 1. 雲氣。本作「气」。《說文解字.气部》「气」字清.段玉裁.注:「气、氣古今字,自以氣為雲气字,乃又作餼為廩氣字矣。」《莊子.在宥》:「雲氣不待族而雨,草木不待黃而落。」 2. 自然界陰晴、冷暖之現象。如:「天氣」、「秋高氣爽」。《左傳.昭公元年》:「天有六氣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謂陰陽風雨晦明也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泰山梁甫行〉:「八方各異氣,千里殊風雨。」唐.杜甫〈麗人行〉:「三月三日天氣新,長安水邊多麗人。」 3. 節候。《玉篇.氣部》:「氣,候也。……又二十四氣。」《後漢書.卷二.顯宗孝明帝紀》:「方春戒節,人以耕桑,其敕有司務順時氣,使無煩擾。」晉.陶淵明〈勸農〉詩:「氣節易過,和澤難久。」 4. 物體三態之一,有別於固體、液體,為無固定形狀、體積,能自由流散之物體。如:「空氣」、「水蒸氣」。 5. 特指空氣。如:「大氣」。唐.柳宗元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:「悠悠乎與灝氣俱,而莫得其涯。」 6. 人或動物之呼吸。如:「岔氣」。《論語.鄉黨》:「攝齊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氣似不息者。」晉.李密〈陳情表〉:「但以劉日薄西山,氣息奄奄,人命危淺,朝不慮夕。」 7. 味道。如:「氣味」、「臭氣」。《列子.湯問》:「膚色脂澤,香氣經旬乃歇。」宋.文天祥〈正氣歌序〉:「或圊圂、或毀屍、或腐鼠,惡氣雜出,時則為穢氣。」 8. 人之情緒或精神狀態。如:「脾氣」、「垂頭喪氣」。《管子.內業》:「是故民氣,杲乎如登於天,杳乎如入於淵。」《三國志.卷二六.魏書.滿田牽郭傳.牽招》:「虜每犯塞,勒兵逆擊,來輒摧破,於是吏民膽氣日銳,荒野無虞。」 9. 人內在之才華或表現於行為作風。如:「驕氣」、「客氣」。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:「籍長八尺餘,力能扛鼎,才氣過人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八五回:「這吳大人本來咱們相好,也是我輩中人,還倒是有骨氣的。」 10. 中醫指充塞於人體之生物能。如:「血氣」、「元氣」。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:「失其宜者,以熱益熱,以寒增寒,精氣內傷,不見於外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四五回:「若吃慣了,比藥還強,最是滋陰補氣的。」 11. 相學上指人或團體之勢道、運命。如:「氣數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一四回:「漢末氣運之衰,無甚於此。」元.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二折:「可不悔氣!剛剛討藥的人,就是救那婆子的。」元.張國賓《薛仁貴》第一折:「我是個總管之職,倒不如莊家的農夫,做小卒兒出身的。偏我這等頹氣,我怎麼肯伏!」 12. 發怒、憤怒。如:「氣惱」、「氣死人!」元.張國賓《合汗衫》第二折:「氣的來有眼如盲,有口似啞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七九回:「於禁見此畫像,又羞又惱,氣憤成病,不久而死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