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1981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概」《說文》本作「」。 |
字樣說明 | 左半「木」豎筆不鉤,右捺改作點;楷書寫法:右半作「既」,不作「旣」,寫法參「既」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gài |
釋 義 | 1. 古代量穀物時,用以刮平斗斛之器具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木部》:「(概),所以斗斛也。」《集韻.去聲.代韻》:「,亦書作概。」《新唐書.卷二二四.叛臣列傳上.梁崇義》:「以概量業於市,力能舒鉤。」《荀子.君道》:「不待探籌投鉤而公,不待衡石稱縣而平,不待斗斛敦概而嘖。」 2. 刮平。《北史.卷二一.列傳.鄧彥海》:「論曰:『將器盈必概,陰害貽禍,何斯人而遭斯酷乎?』」《管子.樞言》:「釜鼓滿,則人概之;人滿,則天概之。故先王不滿也。」 3. 氣度,節操。如:「氣概」。唐.高駢〈留別彰德軍從事范校書〉詩:「無金寄與白頭親,節概猶誇似古人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八回:「飄飄然有神仙之概。」 4. 景象,狀況。唐.杜甫〈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〉詩:「故山多藥物,勝概憶桃源。」 5. 約略。如:「概況」、「梗概」。《史記.卷六一.伯夷列傳》:「其文辭不少概見,何哉?」唐.司馬貞.索隱:「概是梗概,謂略也。」唐.劉禹錫〈送周魯儒赴舉詩序〉:「與之言,能言其得姓因家之所自,暨縣道鄉亭之風俗,望山名水之概狀。」 6. 總括。如:「以偏概全」、「以此一端,可概其餘。」《後漢書.卷八八.西域傳.論曰》:「雖鄒衍談天之辯、莊周蝸角之論,尚未足以概其萬一。」 7. 全,都。如:「概不負責」、「概不過問。」《太平廣記.卷一二二.奚達珣》:「若一概處死,恐非含弘之義。」 ⇒「㮣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