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1733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敢」《說文》作「」。 ,進取也。从,古聲。,籀文。,古文。(古覽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籀文則作「」。段玉裁注云:「蓋亦爪也,冃音冒,用爪用殳冒而前也。今字作敢,之隸變。」楷書寫法:左半之形如「耳」,上作一短橫、一短豎;「耳」之下橫筆斜挑,不穿右豎筆,同「耳」當左偏旁寫法。右半作「攴」之變形「攵」,捺之起筆不觸撇、橫。「橄」、「瞰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內偏旁,如:「闞」(B05514)、「鬫」(B05918)等字,末捺改頓。另如「憨」(B01196)字,因在「心」上,末捺改頓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gǎn |
釋 義 | 1. 有膽量、不畏懼。如:「敢作敢當」。《荀子.非十二子》:「齊給速通,不爭先人,剛毅勇敢,不以傷人。」《史記.卷七七.魏公子列傳》:「吾攻趙旦暮且下,而諸侯敢救者,已拔趙,必移兵先擊之。」《後漢書.卷七九.儒林傳下.周澤傳》:「澤果敢直言,數有據爭。」《明史.卷一七七.王竑列傳》:「十一年授戶科給事中,豪邁負氣節,正色敢言。」 2. 表示冒昧、恭敬。如:「敢請」。唐.李白〈為宋中丞自薦表〉:「不勝慺慺之至,敢陳薦以聞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一六回:「敢問軍師用甚計策,賺得本人上山?」 3. 豈。《左傳.昭公三十年》:「若得從君而歸,固臣之願也,敢有異心!」 4. 莫非、大概。元.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一折:「你敢是不肯,故意將錢鈔哄我?」《水滸傳》第五三回:「不是我,你敢錯認了!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