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1627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高舉也。从手,曷聲。(去例切,又基竭切) 段注本:,高舉也。从手,曷聲。(去例切,又基竭切) |
字樣說明 |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曷」:下半作「」,左下折筆為圓筆,「勹」之撇上接「曰」,中作一撇、一點,撇上接於橫折鉤,寫法參「曷」字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jiē ㈡qì |
釋 義 | ㈠ㄐㄧㄝ 1. 舉、高舉。如:「高揭義旗」、「揭竿而起」。《說文解字.手部》:「揭,高舉也。」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:「於是乘其車,揭其劍,遇其友曰:『孟嘗君客我。』」漢.張衡〈西京賦〉:「豫章珍館,揭焉中峙。」 2. 掀起、拉開。如:「揭幕」、「揭鍋蓋」。唐.韓偓〈復偶見三絕〉詩三首之三:「半身映竹輕聞語,一手揭簾微轉頭。」唐.韋莊〈江城子.恩重嬌多情易傷〉詞:「緩揭繡衾抽皓腕。」 3. 披露。如:「揭露」、「揭短」、「揭底」、「揭曉」。《詩經.大雅.蕩》:「人亦有言,顛沛之揭。」宋.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:「吏人遂書榜揭於市。」 4. 肩負、挑負。《莊子.胠篋》:「然而巨盜至,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。」唐.杜光庭〈虯髯客傳〉:「乃紫衣戴帽人,杖揭一囊。」 5. 高亢。唐.貫休〈新猿〉詩:「風清聲更揭,月苦意彌哀。」明.陳繼儒《珍珠船》卷一:「皆自撰詞,使揭聲而鳴唱。」 6. 標誌。漢.張衡〈東京賦〉:「大室作鎮,揭以熊耳。」晉.郭璞〈江賦〉:「峨嵋為泉陽之揭,玉壘作東別之標。」 7. 姓。如唐代有揭鎮,清代有揭暄。 ㈡ 褰衣、提起衣裳之下擺。《詩經.邶風.匏有苦葉》:「深則厲,淺則揭。」明.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.卷四下.黔遊日記二》:「道中水漫數寸,仍揭而溯之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