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󱻹󱻺󱻼󱻻󱻾󱻽󱻸𥃘䘗󱻿

說 明

正  字 A01304 彳-14-17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
手寫字,衺(邪)幅也。一曰三糾繩也。从糸,微省聲。(許歸切)
手寫字,幟也。以絳微帛,箸於背。从巾,微省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揚幑(徽)者公徒。」(許歸切)
段注本:
手寫字,衺(邪)幅也。一曰三糾繩也。从糸,微省聲。(許歸切)
手寫字,幑(徽)識也。㠯(以)絳帛,箸於背。从巾,微省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揚幑(徽)者公徒。」若今救火衣然也。(許歸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衺幅也。从糸,微省聲。楷書寫法:「微」之右半作「手寫字」:左上作「山」,「山」下作一短橫,同「豈」之上半;左下本作「儿」,省易為「糸」,起筆輕觸上短橫。
注  音 ㄏㄨㄟ
漢語拼音 huī
釋  義

1.繩索,由多股細絲糾合而成。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:「徽,三糾繩也。」《漢書.卷八七.揚雄傳下》:「折脅拉髂,免於徽索。」北魏.賈思勰《齊民要術.卷一.雜說》:「乃弛角弓弩,解其徽弦。」

2.古琴上繫弦的繩,後稱琴上表示高低音的標幟。如:「琴徽」、「十三徽」。《漢書.卷八七.揚雄傳下》:「今夫弦者,高張急徽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琴徽也,所以表發撫抑之處。」

3.綑綁。《文選.卷四五.設論.揚雄.解嘲》:「徽以糾墨,制以鑽鈇。」唐.劉良.注:「徽,繫也。」

4.綁腿。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:「徽,邪幅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即《詩》之邪幅也。《傳》曰:『邪幅,偪也。所以自偪束也。』《箋》云:『邪幅即今行滕也。偪束其脛,自足至厀。』」

5.標幟。如:「國徽」、「校徽」、「黨徽」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一年》:「楊徽者,公徒也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一二回:「這一品鍋裏的物件,都有徽號,儜知道不知道?」

6.旌旗。《禮記.大傳》:「改正朔,易服色,殊徽號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徽號,旌旗之名也。」晉.潘岳〈閑居賦〉:「其西則有元戎禁營,玄幙綠徽。」

7.美善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徽,善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角弓》:「君子有徽猷,小人與屬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二四八.唐紀六十四.武宗會昌四年》:「郊廟之禮,誠宜亟行,至於徽稱,非所敢當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