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󱬍󱬌󱬋

說 明

正  字 A01175 巾-08-11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下帬(裙)也。从巾,尚聲。手寫字,常或从衣。(市羊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下帬(裙)也。从巾,尙聲。手寫字,常或从衣。(市羊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下帬(裙)也。从巾,尚聲。重文作「手寫字」。此義後世通行重文之形,「常」專為「經常」義。段玉裁注云:「从巾者,取其方幅也,引伸為經常字。」楷書寫法:上半作「尚」當上偏旁之寫法:首三筆作一短豎、左點、右撇,與「小」寫法不同;第四、五筆改為點、橫鉤,寫法參「尚」字。下半「巾」之中豎上觸於「口」。「嫦」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ㄔㄤˊ
漢語拼音 cháng
釋  義

1.下裙。同「裳」。《說文解字.巾部》:「常,下帬(裙)也。裳,常或從衣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今字裳行而常廢矣。」《逸周書.卷五.度邑》:「叔旦泣涕於常,悲不能對。」

2.倫理之規律、法則。《書經.君陳》:「狃于姦宄,敗常亂俗,三細不宥。」漢.孔安國.傳:「習於姦宄凶惡,毀敗五常之道,以亂風俗之教,罪雖小,三犯不赦。」唐.李公佐〈謝小娥傳〉:「如小娥,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,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。」

3.一般的、普通的。《字彙.巾部》:「常,庸也。」《後漢書.卷一六.鄧寇列傳.鄧禹》:「禹年雖幼,而見光武知非常人,遂相親附。」南朝梁.江淹〈雜體詩序〉:「又貴遠賤近,人之常情,重耳輕目,俗之恆蔽。」

4.長久不變。《字彙.巾部》:「常,久也、經也。」《左傳.文公六年》:「既成,以授大傅陽子與大師賈佗,使行諸晉國,以為常法。」《老子》第四九章: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」

5.規律、定期。《莊子.天下》:「芴漠無形,變化無常,死與生與,天地並與,神明往與!」《荀子.天論》:「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三七回:「但自古以來,治亂無常。」

6.時時、每每,表頻繁之意。唐.韓愈〈雜說〉: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。」明.高明《汲古閣本琵琶記》第三五齣:「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與人言無二三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九五回:「眾家人原是在外服役,只知有玉,也不常見;今日才看見這玉的模樣兒了。」

7.職官名。如:「常侍」、「常任」。《廣韻.平聲.陽韻》:「常,官名。」《漢書.卷一九.百官公卿表上》:「奉常,秦官,掌宗廟禮儀,有丞。景帝五年更名太常。」

8.古代長度單位名。《周禮.考工記.廬人》:「廬人為廬器,戈柲六尺有六寸,殳長尋有四尺,車戟常,酋矛常有四尺,夷矛三尋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八尺曰尋,倍尋曰常。」《國語.周語下》:「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閒;其察色也,不過墨丈尋常之閒。」

9.姓。如漢代有常惠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