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𠮮𤯁󴺣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C01053-001 𠮮 口-03-06
注  音 ㈠⑴ㄍㄨㄚㄏㄨㄚˊㄏㄡˋ
漢語拼音 ㈠⑴guā ⑵huá ㈡hòu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𠮮」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。「手寫字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塞口也。從口手寫字省聲。手寫字,古文從甘。」(段注本「手寫字」作「手寫字」)。

「𠮮」字始見《龍龕手鑑.口部》,曰:「『𠮮』,今。下刮反,塞口也。」《四聲篇海.口部》、《字彙.口部》均從之。

按:「手寫字」之金文作「手寫字」,(《金文編.卷二.姑□句手寫字》。《漢語古文字字形表.卷二》「□」作「馮」),形與「舌」略近,故段玉裁於「手寫字」下注曰:「凡『手寫字』聲字,隸變皆為『舌』,如『括』、『刮」之類。」信然也。

「舌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其上隸定作「干」,本當作「舌」,今則習以「千」作「舌」。「𠮮」之於「舌」,當是筆勢改易而訛者。此字由「手寫字」隸變作「舌」,又筆勢改易作「𠮮」,故《正字通.口部》「𠮮」下曰:「『手寫字』之訛。……六書有手寫字無𠮮。」雖是形變之訛字,然字書載錄,且猶知其易變之跡,是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⇒「后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C01053-002 𤯁 甘-04-09
注  音 ㄍㄨㄚㄏㄨㄚˊ
漢語拼音 ⑴guā ⑵huá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。「手寫字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塞口也。從口手寫字省聲。手寫字,古文從甘。」(段注本「手寫字」作「手寫字」)。

楷書「手寫字」,始見《集韻.入聲.舝韻》,於「手寫字手寫字舌」下曰:「《博雅》:『塞也。』或從甘,亦作舌。」《類篇.甘部》亦錄之。「手寫字」當是「手寫字」之古文「手寫字」之隸定者,故《字彙.甘部》「手寫字」下直指曰:「古文『手寫字』字。」是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C01053-003 󴺣 舌-00-06
注  音 ㈠⑴ㄍㄨㄚㄏㄨㄚˊㄕㄜˊ
漢語拼音 ㈠⑴guā ⑵huá ㈡shé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󴺣」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。「手寫字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塞口也。從口手寫字省聲。」(段注本「手寫字」作「手寫字」)。

手寫字」之金文作「手寫字」(《金文編.卷二.姑□句手寫字》。《漢語古文字字形表》「□」作「馮」),形與「󴺣」近,隸定乃混而不別,故段玉裁於「手寫字」下注曰:「凡『手寫字』聲字,隸變皆為『󴺣』,如『括』、『刮』之類。」《廣韻.入聲.鎋韻》:「󴺣,塞口,《說文》作『手寫字』,話、栝之類從此。」《類篇.舌部》亦曰:「『手寫字』亦『󴺣』。」「在口所以言,別味者也」之「󴺣」,與「塞口也」之「手寫字」本為二字,然因「手寫字」之金文作「手寫字」,隸變而與「󴺣」形同,無以別之,以「󴺣」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,文獻信而有徵,故可收。

⇒「舌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C01053-004 舌-00-06
注  音 ㄍㄨㄚㄏㄨㄚˊㄕㄜˊ
漢語拼音 ⑴guā ⑵huá #shé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舌」為「手寫字」之異體。「手寫字」之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塞口也。從口手寫字省聲。」(段注本「手寫字」作「手寫字」)。

手寫字」之金文作「手寫字」(《金文編.卷二.姑□句手寫字》。《漢語古文字字形表》「□」作「馮」),形與「在口所以言、別味者也」之「舌」形近,隸變則混而不別,故段玉裁於「手寫字」下注曰:「凡『手寫字』聲字,隸變皆為『󴺣』,如『括』、『刮』之類。」

按:「舌」見《說文解字.舌部》,篆文作「手寫字,從口干聲,本是合體象形,許氏誤以為形聲字。今依篆文隸定作「舌」,其後則渾作「󴺣」,說詳「󴺣」字條。據《說文》,「舌」與「手寫字」本為二字,然「手寫字」之金文隸變亦作「󴺣」(即「舌」),無以別之,故《廣韻.入聲.鎋韻》:「舌,塞口,《說文》作『手寫字』。話、栝之類從此。」《類篇.󴺣部》亦曰:「『手寫字』亦『舌』。」文獻信而有徵,故可收。



#「舌」另兼正字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