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󴺤󴺥󴺣

說 明

正  字 A03402 舌-00-06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在口,所以言也,別味也。从干,从口,干亦聲。凡舌之屬皆从舌。徐鍇曰:「凡物入口必干於舌,故从干。」(食列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在口所㠯(以)言,別味者也。从干、口,干亦聲。凡舌之屬皆从舌。(食列切)

字樣說明

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在口,所以言也,別味也。从干,从口,干亦聲。「干」有冒犯之義,指食物犯口而入,言語犯口而出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干」︰兩橫、一豎,寫法同「干」字。「恬」、「甜」、「餂」(B05723)等字偏旁同此。按:此字俗寫易誤作「手寫字」(音ㄍㄨㄚ),「手寫字」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。以「手寫字」為偏旁之字,如︰「刮」、「聒」、「颳」、「括」、「闊」、「活」、「話」等字,聲母皆讀為ㄍ、ㄎ、厂,與「舌」不同。參「刮」字。按:本典收「手寫字」為「手寫字」(C01053)之異體字。

注  音 ㄕㄜˊㄍㄨㄚ
漢語拼音 ㈠shé ㈡guā
釋  義

ㄕㄜˊ

1. 動物口腔中專司說話、辨別味道的器官。如:「舌苔」、「口乾舌燥」。《說文解字.舌部》:「舌,在口,所以言也,別味也。」《莊子.盜跖》:「搖脣鼓舌,擅生是非。」《晉書.卷九四.隱逸列傳.夏統》:「聞君之談,不覺寒毛盡戴,白汗四匝,顏如渥丹,心熱如炭,舌縮口張,兩耳壁塞也。」

2. 物體似舌之部分。如:「火舌」、「帽舌」。《書經.胤征》:「每歲孟春,遒人以木鐸徇於路。」漢.孔安國.傳:「木鐸,金鈴木舌,所以振文教。」

3. 言辭。如:「舌戰」、「舌槍舌劍」。《論語.顏淵》:「子貢曰:『惜乎!夫子之說君子也,駟不及舌。』」《水滸傳》第四一回:「你今日既到這裡,不可使你那在江州性兒,須要聽兩位頭領哥哥的言語、號令,亦不許你胡言亂言,多嘴多舌。」

4. 姓。如春秋越國有舌庸。

5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㈡ㄍㄨㄚ

⇒「𠯑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