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󰄮󰄲󰄭󰄷󰄰󰄱𠄹󰄶𠯉󰄯󰄴󰄳󰄵𦯃𦱩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0058-001 𠄹 二-09-11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體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今考金文,多作「手寫字」形,不從又,而從攴。碑中亦見「手寫字」形(《碑別字新編.八畫》引〈隋故宮人六品□氏墓誌銘〉),《字彙補.二部》引《石鼓文》「吳人憐手寫字」,並引鄭樵云:「即亟字。」可知「手寫字」形出現甚早,確可視為亟之異體字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2 𠯉 口-03-06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體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「手寫字」之字形見於《四聲篇海.一部》、《字彙補.口部》等,上半作「召」與本形殊異。考金文「亟」之字形有作「手寫字」者(《金文編.卷一三》引〈牆盤〉),隸定後當如「手寫字」形,或由「手寫字」形遂衍訛成「手寫字」。「手寫字」形文獻既有所憑,收為「亟」之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3 火-07-11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體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「手寫字」形見於《字彙補.火部》。另見《康熙字典.火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火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火部》此三書皆引《龍龕手鑑》為據,然考之《龍龕手鑑.火部》只見「手寫字」,未見「手寫字」。唯「手寫字」形既見《字彙補》,可據收入《異體字字典》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4 󰄭 二-07-09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體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「手寫字」形見於《干祿字書.去聲》「手寫字」為正字,另如《五經文字.二部》、《龍龕手鏡.一部》、《龍龕手鑑.一部》、《集韻.去聲.志韻》、《類篇.二部》、《字彙.二部》、《正字通.二部》等,顯示依篆形隸定之字形。後世文獻亦另見「亟」形(如《玉篇.二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二部》),今標準字體取「亟」為正字,「手寫字」遂成異體。「亟」屬「二部」總筆畫八畫,「手寫字」屬「二部」總筆畫九畫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5 󰄮 一-07-08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體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「手寫字」形見於《集韻.入聲.職韻》、《精嚴新集大藏音.雜部》、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俗書簡畫者》等。中間部分當是「丂」之連筆。文獻既然有憑,可收入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6 󰄯 火-07-11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體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「手寫字」形見於《偏類碑別字.二部》引〈唐封邱縣令白知新墓誌〉、《龍龕手鑑.火部》。恐是亟連筆草寫隸定之形。文獻有憑,可收為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6-1 󰄰 二-08-10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文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字本從又,或見從攴者,如《漢語古文字字形表.卷一三》引〈毛公鼎〉。後或訛作「支」。《正字通.二部》「亟」字下注云:「石鼓文作手寫字。」《俗書刊誤.卷七.略記字始》云:「手寫字手寫字。」《康熙字典.二部》引《風雅廣逸》:「又書作手寫字。」「手寫字」顯是由「手寫字」衍訛。今考《石鼓文先鋒本》第十鼓:「吳人憐手寫字。」之「手寫字」,字亦從攴,後世或誤識為「手寫字」,「句」旁亦誤為「心」,「攴」再誤為「支」,遂成「手寫字」形。文獻既有所憑,收為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6-2 󰄱 二-08-10
注  音 ㄐㄧˊㄑㄧˋ
漢語拼音 ⑴jí ⑵qì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之篆文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云:「從人從口從又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字本從又,或見從攴者,如《漢語古文字字形表.卷一三》引〈毛公鼎〉,左旁之「句」或有衍誤成「心」者,蓋因誤識石鼓文所致。考《石鼓文先鋒本》第十鼓:「吳人憐手寫字。」字雖從攴,但因左旁漫漶,遂有誤為「心」形,《正字通.二部》「亟」字下注云:「石鼓文作手寫字。」此形雖為訛字,然於文獻既有所憑,收入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6-3 𦯃 艸-07-11
注  音 ㄐㄧˊㄐㄧˊ
漢語拼音 ㈠jí ㈡jí
研 訂 者 林炯陽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亟,《說文解字.二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云:「敏疾也。從人,從口,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」《集韻.入聲.職韻》:「手寫字,訖力切。《說文》:『敏疾也。從人,從口,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』或作手寫字手寫字。」是「手寫字」為「手寫字」之或體。(按,「手寫字」同「亟」。)《中文大辭典.艸部》:「手寫字,敏疾也。與亟、手寫字同。《集韻》:『亟,《說文》:『敏疾也。』或作手寫字手寫字。』」此引《集韻》「手寫字」作「亟」,「手寫字」作「手寫字」。按,凡部首「艹」多變形為「艹」,故「手寫字」或作「手寫字」,今以「手寫字」形文獻較多見,又較接近標準字體,故取為「亟」之異體。

⇒「茍」之異體

異 體 字 A00058-006-4 𦱩 艸-08-12
注  音 ㄐㄧˊ
漢語拼音
研 訂 者 林炯陽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「手寫字」,《四聲篇海.艸部》:「手寫字,紀力切。疾也。」《字彙補.艸部》:「手寫字,訖力切。與手寫字同,見《集韻》。」《康熙字典.艸部》:「手寫字,《篇海》紀力切,音極,疾也。《集韻》作手寫字;訖力切,音亟。《字彙補》義與亟同。」《漢語大字典.艸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艹部》均從《康熙字典.艸部》,云:「手寫字,同手寫字。」按,《四聲篇海.艸部》「手寫字」形,《集韻.入聲.職韻》作「手寫字」,《字彙補.艸部》引《集韻》作「手寫字」,而《康熙字典.艸部》云:《篇海》「手寫字」字,《集韻》作「手寫字」,又引《字彙補》謂「手寫字」同「亟」。《漢語大字典.艸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艹部》從之。今從《康熙字典.艸部》所言,以「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058-006-5 艸-08-12
注  音 ㄐㄧˊㄐㄧˊ
漢語拼音 jí #jí
研 訂 者 林炯陽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。《集韻.入聲.職韻》:「手寫字,訖力切。《說文》:『敏疾也。從人,從口,從又,從二。二,天地也。』或作手寫字。」(手寫字同亟)《字彙補.艸部》:「手寫字,訖力切。與手寫字同。見《集韻》。」《中文大辭典.艸部》:「手寫字,敏疾也。與亟同。《集韻》:『亟,《說文》:『敏疾也。』或作手寫字。』」按:此形《集韻》作「手寫字」,《字彙補》引《集韻》作「手寫字」,《中文大辭典》引《集韻》作「手寫字」。今以「手寫字」形符合標準字體,取之。故「手寫字」可收為「亟」之異體。按:「手寫字」為「亟」之異體時,音「訖力切」,今讀ㄐㄧˊ

#「䓧」另兼正字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