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| 異 體 字 | A04012-001 |
|---|---|
| 注 音 | |
| 漢語拼音 | jī |
| 研 訂 者 | 周小萍 |
| 內 容 | 「 今考「跡」之右形、或從朿作「 「 |
| 異 體 字 | A04012-002 |
|---|---|
| 注 音 | |
| 漢語拼音 | jī |
| 研 訂 者 | 周小萍 |
| 內 容 | 「 據《隸辨.入聲.昔韻》引〈李翊夫人碑〉形作「 又以《廣韻.入聲.昔韻》迹同跡。故今收「 |
| 異 體 字 | A04012-003 |
|---|---|
| 注 音 | |
| 漢語拼音 | jī |
| 研 訂 者 | 周小萍 |
| 內 容 | 「迹」為「跡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篆作「 《干祿字書.入聲》以「跡、迹」並正。《五經文字.辵部》迹,注云:「經典或作跡」。《廣韻.入聲.昔韻》迹,同跡。《集韻.入聲.昔韻》迹,或作跡。而《字鑑.入聲.昔韻》則以迹,俗作跡。《經典文字辨證書.辵部》亦同此說。然《正字通.足部》、《字彙.足部》以跡同迹。又皆引《六書正譌》注云:「俗作跡,非」。後之字書《字辨.上列者為正.體辨一》乃同以「跡、迹」為正。《康熙字典》以後字書並收跡、迹於足部、辵部。僅《異體字手冊.十畫》以「跡」為或體,收於「迹」字中。 今據《隸辨.入聲.昔韻》此字形作「 |
| 異 體 字 | A04012-004 |
|---|---|
| 注 音 | |
| 漢語拼音 | jī |
| 研 訂 者 | 周小萍 |
| 內 容 | 「 《玉篇.辵部》、《廣韻.入聲.昔韻》均載迹,籀文 又《字彙.足部》跡與迹同。另見於《字彙.二字辨似》 故籀文「 |
| 異 體 字 | A04012-005 |
|---|---|
| 注 音 | ㈠ |
| 漢語拼音 | ㈠jī ㈡⑴qì ⑵chuò ⑶zé |
| 研 訂 者 | 周小萍 |
| 內 容 | ㈠ 「 《集韻.入聲.昔韻》、《類篇.辵部》迹,或作 ㈡ ⇒「䟄」之異體。 |
| 異 體 字 | A04012-006 |
|---|---|
| 注 音 | |
| 漢語拼音 | jī #jī |
| 研 訂 者 | 周小萍 |
| 內 容 | 「蹟」為「跡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篆作「 《集韻.入聲.昔韻》迹,或作蹟、跡。《類篇.足部》蹟與跡同也。《正字通.足部》蹟,與迹、跡同。《重訂直音篇.卷二.足部》跡同蹟。又《彙音寶鑑.經上入聲》蹟,注云:「足蹟,同跡」。《古今正俗字詁》蹟,亦云:「迹或從足責」。故據文獻所引,迹、跡、蹟之音義並同,「蹟」既為《說文》所載之或體楷化字,故收為「跡」之異體可也。 #「蹟」另兼正字。 |


」為「跡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篆作「
」,云:「步處也。從辵亦聲。資昔切」。《廣韻.入聲.昔韻》迹同跡。《集韻.入聲.昔韻》迹,或作跡、
。且字書所引,足證此字從辵從足不分,故「跡」與
」為「跡」之異體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篆作「
」,並按云:「即迹字。《說文》從
變,隸作亦。」則今之楷體正字迹、跡從「亦」,當由隸變楷化而來。「
」(〈校官碑〉)、亦作「
」(〈王純碑〉),且注云:「迹字,《說文》從
」,云:「籀文迹,從朿」。
、
,或從足責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