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異 體 字 | A00284-001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liǎng ⑵lià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「両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按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「」字從冂從從丨,左右本當作二「入」,《漢隸字源.上聲.養韻》引〈高眹周公禮殿記〉、《隸辨.去聲.漾韻》引〈郙閣頌〉等作「」,變「入」為「人」,《干祿字書.上聲》則逕以「」字為正體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引〈白袍記〉等作「両」。《彙音寶鑑.姜上上聲》謂「兩」與「両」同。《角川漢和辞典.入部》則以「兩」為「両」之舊體。《中文大辭典.一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一部》亦皆以「両」為「兩」之俗字,故可訂「両」字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2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liǎng ⑵lià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「两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按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「」字從冂從從丨。左右本當作二「入」,《漢隸字源.上聲.養韻》引〈高眹周公禮殿記〉、《隸辨.去聲.漾韻》引〈郙閣頌〉等作「」,變「入」為「人」,《干祿字書.上聲》則逕以「」字為正體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引〈通俗小說〉等作「两」。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俗書簡畫者》亦云:「兩,俗作两。」《彙音寶鑑.姜上上聲》謂「两」與「兩」同;《中文大辭典.一部》引《中華大字典》謂「两」為「兩」之俗字;《漢語大字典.一部》則以「两」為「兩」之簡化字;然則「两」字與「兩」無別,故可收為「兩」字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3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liǎng ⑵liàng #liǎ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,又變作「」。,段注本《說文.部》作「」,云:「再也。從冂從從丨。易曰:參天地。」隸變作「」,又變作「」。「兩」、「」二字同音而各義。《玉篇.部.字》云:「,力掌切,再也。今作兩。」又云:「兩,同。」《字彙.入部》云:「,古兩字。」《正字通.入部》云:「,兩本字。」《康熙字典.入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入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一部》等則皆引《玉篇.部.字》謂「」為「兩」之古文,故可收「」字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#「㒳」另兼正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4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liǎng ㈡liǎ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㈠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,又變作「」。,段注本《說文.部》作「」,云:「再也。從冂從從丨。易曰:參天地。」隸變作「」,又變作「」。「兩」、「」二字同音而各義。《玉篇.部》云:「,力掌切,再也。今作兩。」又云:「兩,同。」《字彙.入部》、《正字通.入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入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入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一部》等亦皆以「」為「兩」之古文。今考《干祿字書.上聲》、《廣韻.上聲.養韻》、《集韻.上聲.養韻》、《類篇.部》、《四聲篇海.冂部》等「兩」字皆作「」,「」字皆作「」,又以「」字與「」同,故知其所錄「」、「」二形係屬「兩」、「」之變形,而「」字自當亦屬「兩」字之異體。 ㈡ ⇒「㒳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5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liǎng ㈡⑴yǔ ⑵yù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㈠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按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「」字從冂從從丨,左右本當作二「入」,《漢隸字源.上聲.養韻.兩字》引〈高眹周公禮殿記〉、《隸辨.去聲.漾韻》引〈郙閣頌〉等作「」,變「入」為「人」。《干祿字書.上聲》則逕以「」字為正體。《廣韻.去聲.漾韻》、《集韻.去聲.漾韻》、《類篇.部》、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、《增廣字學舉隅.卷二,正譌》等亦皆作「」,故「」字可收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㈡ ⇒「雨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6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liǎ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按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「」字從冂從從丨。左右本當作二「入」,《漢隸字源.上聲.養韻》引〈高眹周公禮殿記〉、《隸辨.去聲.漾韻》引〈郙閣頌〉等作「」,變「入」為「人」,《干祿字書.上聲》則逕以「」字為正體。《碑別字新編.八畫.兩字》引〈唐楊藝墓誌〉作「」,《干祿字書.上聲》亦以「」為「兩」之俗字。故可訂「」字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7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liǎ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《偏類碑別字.入部.兩字》、《碑別字新編.八畫》、《中華字海.一部》並引〈魏北海王元詳墓誌〉作「」,《佛教難字字典.入部》亦引碑文定「」為「兩」,故「」字可收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8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liǎng ㈡rèn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㈠ 「刃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,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引〈目連記〉等作「刃」,引〈白袍記〉作「」,引〈嶺南逸事〉作「」;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古文異體》作「」,疑皆係由草書作「」、「」訛變而來,今民間仍有以「刃」為「兩」者,故「刃」字可收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㈡ ⇒「刃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09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liǎng ㈡chuāng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㈠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。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古文異體》云:「,两。以上《說文》。」而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引〈目連記〉等作「刃」,引〈白袍記〉作「」,引〈嶺南逸事〉作「」,疑「」、「刃」、「」、「」諸形皆由草書「」、「」訛變而來,今民間仍有以「刃」為「兩」字者。據此,則「」字可收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㈡ ⇒「刅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284-012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liǎng ㈡rèn |
研 訂 者 | 李添富 |
內 容 | ㈠ 「」為「兩」之異體。兩,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作「」,云:「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從一,,平分也。亦聲。」隸變作「兩」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引〈白袍記〉作「」,引〈目連記〉等作「刃」,引〈嶺南逸事〉作「」;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古文異體》作「」,疑皆由草書「」、「」訛變而來。今民間仍有以「刃」為「兩」者,《中文大辭典.刀部》亦引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八畫》定「」為「兩」之簡字。故「」字可收為「兩」之異體。 ㈡ ⇒「刃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