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異 體 字 | A01016-001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冝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云:「所安也。從宀之下,一之上,多省聲,,古文宜,,亦古文宜。」惟金文所見,多作或。容庚《金文編》云:「象置肉于且上之形,疑與俎為一字。」後人大多從之,今作「宜」,即從宀且。從宀之字,隸或作從冖,俗多從之。冝,見於《玉篇.宀部》及敦煌漢簡,又為《漢簡文字類篇.宀部》所收,亦見於《敦煌俗字譜.宀部》、《漢隸字源.平聲.支韻》引〈老子銘〉、〈酸棗令劉熊碑〉及《隸辨.平聲.支韻》所引〈史晨碑〉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宀部》所收「宜」字,皆作「冝」。蓋俗寫已久,除《玉篇》謂「今作冝」外,《字鑑.平聲.支韻》亦謂宜「俗作冝」,《字彙.宀部》則謂「宜俗從冖,非。」然其來有古,當收。 |
異 體 字 | A01016-002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云:「所安也,從宀之下,一之上,多省聲。」另收古文「、」。依金文所見,多作,象置肉于且上之形。古文「、」當從此訛變,而《廣韻.平聲.支韻》見「」之形,當係古文之訛變,為《康熙字典.宀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勹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勹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勹部》皆收錄之,自當存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1016-003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云:「所安也,從宀之下,一之上.多省聲。」依《說文》篆體隸定,當作「」,《玉篇.宀部》即列於宜之下,同為一字,《集韻.平聲.支韻》亦然,此外,又見於《四聲篇海.宀部》、《字彙.宀部》、《正字通.宀部》,亦為後世字典所收,自當存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1016-004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依篆隸定當作「」,然有訛變為「」者,見《廣韻.平聲.支韻》,亦為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古文異體》、《彙音寶鑑.活下平聲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宀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宀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宀部》所收,自當予以存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1016-005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又收古文「」,然有少一畫而訛為「」者,見《廣韻.平聲.支韻》,蓋以其為古文。其後,又見於《四聲篇海.宀部》,謂「音冝,義同。」《字彙補.宀部》則云:「《唐韻》與宜同,疑是字之訛。」為《康熙字典.宀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宀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宀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宀部》所收。既見諸文獻.乃予收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1016-006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另收古文「」,依古文隸定即「」,此隸定形體,見於《龍龕手鏡.宀部》、《玉篇.宀部》、《集韻.平聲.支韻》、《類篇.宀部》、《四聲篇海.宀部》、《字彙.宀部》,後世字典亦皆收錄,自當予以收錄。 |
異 體 字 | A01016-007 |
---|---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í |
研 訂 者 | 簡宗梧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宜」之異體。宜,《說文解字.宀部》篆體作「」,另收古文「」。依古文隸定,當作「」。此形體見於《集韻.平聲.支韻》、《正字通.宀部》、《字彙補.宀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宀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宀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宀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宀部》等,自當收錄。 按「」之隸定或作「」,見於《玉篇.宀部》、《四聲篇海.宀部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