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096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司也。从人,从犬。臣鉉等曰:「司今人作伺。」(房六切) |
字樣說明 | 右半作「犬」:「大」之右上作一點,點不觸橫筆;寫法參「犬」字。「袱」字偏旁同此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fú |
釋 義 | 1. 守候。《說文解字.人部》:「伏,司也。」清.王筠《說文句讀》卷一五:「司,今作伺。」 2. 伏兵、伏擊。《左傳.莊公十二年》:「夫大國難測也,懼有伏焉。」《史記.卷一一○.匈奴列傳》: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,護四將軍以伏單于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伏兵而待單于也。」 3. 隱藏、潛伏。如:「蟄伏」、「危機四伏」、「晝伏夜出」。《玉篇.人部》:「伏,匿也。」《老子》第五八章:「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」 4. 趴,身體向前傾靠於某處。如:「伏案」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坐毋箕,寢毋伏。」《韓非子.難二》:「師曠伏琴而笑之。」 5. 屈服、順從。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海外賓伏。」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曲罷曾教善才伏,妝成每被秋娘妒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四○回:「拿起箸來,沉甸甸的不伏手。」 6. 降服、使屈服。如:「降龍伏虎」、「制伏」。唐.柳宗元〈封建論〉:「其智而明者,所伏必眾。」 7. 承認、承受。如:「伏罪」、「伏法」。漢.班彪〈王命論〉:「遇折足之凶,伏斧鉞之誅。」 8. 對尊長自謙之敬辭。漢.枚乘〈七發〉:「伏聞太子玉體不安,亦少閒乎?」《漢書.卷四.文帝紀》:「臣伏計之,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。」 9. 「伏日」:指自夏至後之第三庚日起,每十日為一伏,有三伏,共三十日,稱為「伏日」,為一年中最熱之時。《漢書.卷六五.東方朔傳》:「久之,伏日,詔賜從官肉。」或作「伏天」、「三伏天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