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85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承也。从手,从廾,𡴀聲。(扶隴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承也。从手、从廾,丰聲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」,三橫、一撇、一捺,下橫筆最長,捺之起筆不穿下橫;下作一豎、二橫,為「手」之變形。「俸」、「捧」、「棒」等字偏旁同此。另「春」、「泰」、「秦」等字,字構或見不同,然今楷書上半寫法皆同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fèng |
釋 義 | 1. 拱捧。《說文解字.廾部》:「奉,承也。」《集韻.上聲.腫韻》:「奉,《說文》:『承也。』或作捧。」《正字通.大部》:「奉,兩手承也。」《左傳.成公二年》:「再拜稽首,奉觴加璧以進。」《韓非子.和氏》:「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,奉而獻之厲王。」《呂氏春秋.貴直論.直諫》:「鮑叔奉杯而進曰:『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,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,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。』」 2. 供養、侍候。如:「侍奉」、「奉枕席」。《玉篇.廾部》:「奉,侍也。」《後漢書.卷八○.文苑列傳上.黃香》:「香家貧,內無僕妾,躬執苦勤,盡心奉養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八:「是個頭陀,今請足下略剪去了些頭髮,我輩以師禮事奉,逕到彼處便了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五回:「只是父親在家患病,我為人子的,不能回去奉侍,禽獸也不如。」 3. 進獻。《廣韻.上聲.腫韻》:「奉,獻也。」《周禮.地官.大司徒》:「祀五帝,奉牛牲,羞其肆。」漢.鄭玄.註:「奉,猶進也;鄭司農云:『羞進也。』」《後漢書.卷八三.逸民列傳.嚴光》:「司徒侯霸與光素舊,遣使奉書。」晉.劉琨〈勸進表〉:「臣等奉表使還,仍承西朝,以去年十一月不守,主上幽劫,復沉虜庭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回:「此是董公久慕大名,特令某將此奉獻──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。」 4. 祭祀。如:「供奉」。《漢書.卷九五.西南夷兩粵朝鮮傳.南粵》:「乃為佗親塚在真定置守邑,歲時奉祀。」《北史.卷二○.列傳.穆崇》:「道武異之,命崇立祀,子孫世奉焉。」唐.高郢〈再上諫造章敬寺書〉:「陛下奉先思孝,興福除禍。」 5. 敬受。如:「奉諭」。《戰國策.燕策二》:「臣自以為奉令承教,可以幸無罪矣,故受命而不辭。」三國蜀.諸葛亮〈出師表〉:「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閒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回:「若有驅使,即當奉命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「法司奉旨提到人犯,用起刑來。」 6. 推崇、擁戴。如:「奉為圭臬」。《左傳.襄公十四年》:「民奉其君,愛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,畏之如雷霆。」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賢媛》:「秦末大亂,東陽人欲奉嬰為主。」 7. 信仰、遵循。如:「信奉」。《左傳.哀公六年》:「吾子奉義而行者也,若我可,不必亡一大夫。」三國魏.嵇康〈幽憤〉詩:「古人有言,善莫近名,奉時恭默,咎悔不生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回:「檄文到日,可速奉行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九回:「甚則說崇奉他的教,就一切罪孽消滅;不崇奉他的教,就是魔鬼入宮。」 8. 在言行動作前所加之敬詞。如:「奉勸」、「奉送啟程」。《史記.卷四九.外戚世家》:「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。」《西遊記》第三一回:「若是我們能救,也不敢許遠的來奉請你也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二回:「玉翁,本該奉陪,因第七個小妾有病,請醫家宋仁老來看,弟要去同他斟酌,暫且告過。」《官話指南.卷四.官話問答》:「豈敢,要去之先,必然要預先奉告的。」 9. 討好、巴結。如:「奉承」。宋.無名氏〈梅妃傳〉:「力士方奉太真,且畏其勢。」明.無名氏《白兔記》第八齣:「何幸遇芳叢,向其中,語言倍奉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○回:「晚生只是個直言,並不肯阿諛趨奉。」 10. 官員之薪資。同「俸」。《廣韻.上聲.腫韻》:「奉,祿也。」《漢書.卷八.宣帝紀》:「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,欲其毋侵漁百姓,難矣。」 11. 姓。如漢代有奉揮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