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󱌼󱌷󱌸󱍋󱍍󱌭󱌬󱌮󱌲󱌱󱍃󱌵󱌻󱍁󱍂󱌽󱍅󱌹󱍊󱌶󱍉󱍈󱌴󱍀󱌺󱌳󱌾󱋹𡗝󱌿󱌯󱌰󱍆𡰥󱍄󱍌󱍇󱍎

說 明

正  字 A00855 大-03-0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平也。从大,从弓。東方之人也。(以脂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東方之人也。从大,从弓。(以脂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東方之人也。从大,从弓。楷書寫法:「大」中作「弓」,末筆作捺。「咦」、「姨」、「胰」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古代東方民族。《說文解字.大部》:「夷,東方之人也。」《後漢書.卷八五.東夷列傳.序》:「夷有九種:曰畎夷、於夷、方夷、黃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風夷、陽夷。」

2. 古代對外族或外國之稱。如:「尊王攘夷」。《史記.卷二八.封禪書》:「天下名山八,而三在蠻夷,五在中國。」明.張燮《東西洋考.卷三.西洋列國考.下港》:「樂有横笛、鼓板,自為夷舞。」

3. 鋤草、平土之農具。《管子.小匡》:「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,試諸木土。」《國語.齊語》:「惡金以鑄鉏、夷、斤、斸,試諸壤土。」

4. 剷平、去除。如:「夷為平地」。《左傳.成公十六年》:「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。」《史記.卷七七.魏公子列傳》:「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,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?」

5. 誅除、消滅。《荀子.君子》:「一人有罪,而三族皆夷。」唐.柳宗元〈封建論〉:「及夫大逆不道,然後掩捕而遷之,勒兵而夷之耳。」

6. 傷害。《易經.明夷卦》:「六二明夷。夷于左股。」唐.孔穎達.正義:「夷於左股者,左股被傷。」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夫子教我以正。夫子未出於正也,則是父子相夷。也父子相夷,則惡矣!」

7. 創傷。通「痍」。《左傳.成公十六年》:「子反命軍吏,察夷傷。」唐.孔穎達.正義:「服虔云:『金創為夷。』」《後漢書.卷四七.班梁列傳.班超》:「每有攻戰,輒為先登,身被金夷,不避死亡。」

8. 陳放、安置。《禮記.喪大記》:「徹帷,男女捧尸夷于堂,降拜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夷之言尸也。」

9. 平坦。如:「履險如夷。」《說文解字.大部》:「夷,平也。」《莊子.眩篋》:「夫川竭而谷虛,丘夷而淵實。」《後漢書.卷二四.馬援列傳》:「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,從充則塗夷而運遠,帝初以為疑。」

10. 愉悅。《詩經.鄭風.風雨》:「既見君子,云胡不夷?」《楚辭.劉向.九嘆.靈懷》:「顧屈節以從流兮,心鞏鞏而不夷。」

11. 太平、平安。南朝宋.鮑照〈代放歌行〉:「夷世不可逢,賢君信愛才。」《孽海花》第二七回:「以後還望中堂忍辱負重,化險為夷,兩公左輔右弼,折中禦侮。」

12. 安靜、平和。漢.班固〈東都賦〉:「平夷洞達,萬方輻湊。」唐.韓愈〈貞曜先生墓志銘〉:「內外完好,色夷氣清,可畏而親。」

13. 平均、等齊。《左傳.昭公十七年》:「五雉為五工正,利器用,正度量,夷民者也。」唐.孔穎達.正義:「所以平均下民也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七啟〉:「於是磎填谷塞,榛藪平夷。」

14. 同輩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昏定而晨省,在醜夷不爭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夷,猶儕也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八一.列傳.曹確》:「工商雜流,假使技出等夷,正當厚給以財,不可假以官,與賢者比肩立、同坐食也。」

15. 常道。通「彝」。《史記.卷三八.宋微子世家》:「曰王極之傅言,是夷是訓,於帝其順。」漢.王符《潛夫論.徳化》:「《詩》云:『民之秉夷,好是懿徳。』故民有心也,猶為種之有園也。」

16. 倨傲無禮。《書經.泰誓上》:「惟受罔有悛心,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。」《荀子.修身》:「容貌態度,進退趨行,由禮則雅,不由禮則夷固僻違,庸眾而野。」唐.楊倞.注:「夷,倨也。」

17. 關閉。《孫子.九地》:「是故政舉之日,夷關折符,無通其使。」漢.曹操.注:「謀定,則閉關以絕其符信,勿通其使。」

18. 姓。如周代有夷詭諸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