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󱅒󱅘󱅏󱅔󱅌󱅗󱅊󱅈󱅋󱅕󱅎󱅐󱅍󱅓󱅖󱅉

說 明

正  字 A00819 土-13-1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祭場也。从土,亶聲。(徒干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祭壇場也。从土,亶聲。(徒干切)
字樣說明 左半「土」之下橫斜挑。右半作「亶」︰下作「旦」,不作「且」;「擅」、「檀」、「羶」等字偏旁同此;若為左偏旁時,下橫斜挑,如︰「顫」字,寫法參「亶」(B00015)字。
注  音 ㄊㄢˊ
漢語拼音 tán
釋  義

1. 古代用以舉行祭祀之高臺。如:「天壇」、「地壇」。《說文解字.土部》:「壇,祭場也。」《禮記.祭義》:「祭日於壇」。《孔子家語.卷七.郊問》:「既至泰壇,王脫裘矣,服袞以臨,燔柴戴冕。」

2. 古代朝會盟誓及封拜大將所設之高臺。如:「登壇拜將」。《穀梁傳.定公十年》:「頰谷之會,孔子相焉。兩君就壇,兩相相揖,齊人鼓譟而起,欲以執魯君。」唐.楊烱〈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〉:「貞觀八年,詔特進代國公李靖為行軍大總管。登壇拜將,授鉞行師。」

3. 某些宗教舉行法事之處所。如:「壇場」、「神壇」、「七星壇」、「設壇禮佛」。唐.陸龜蒙〈和襲美贈南陽潤卿將歸雷平〉詩:「真仙若降如相間,曾步星罡繞醮壇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四回:「老爺只說善能扶鸞請仙,堂上設了乩壇,令軍民人等只管來看。」

4. 用土砌成之低矮平臺。如:「花壇」。唐.王維〈田園樂〉詩七首之一:「杏樹壇邊漁父,桃花源裏人家。」明.張丑《真蹟日錄.卷五》:「一百五日春又殘,花壇芍藥紅闌珊。」

5. 講學或論事的場所。如:「講壇」、「論壇」。

6. 用於指稱某種特定領域。如:「文壇」、「影壇」、「體壇」。宋.蘇轍〈次韻柳子玉郎中見寄〉詩:「久聞筆陣無前敵,更擬詩壇託後車。」《明史.卷二八七.文苑列傳三.歸有光》:「時王世貞主盟文壇,有光力相觝排,目為妄庸巨子。」

7. 量詞。計算宗教法事場次。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「又請道士建立齋醮,超度生天。整做了十數壇好事功果道場,選了吉日良時,出喪安葬。」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四:「我而今有個主意,在他包裹取出五十金來,替他廣請高僧,做一壇佛事,祈求佛力,保祐他早早回來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