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𡋠󱂆󱂇

說 明

正  字 A00792 土-09-12
說文釋形 「堡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上半作「保」:右下半之「木」,直豎不鉤,輕觸上「口」,左撇右點不靠豎筆,寫法參「保」字。
注  音 ㄅㄠˇ ㈡(又音)ㄆㄨˋ
漢語拼音 ㈠bǎo ㈡(又音)pù
釋  義

ㄅㄠˇ

1. 工事堅固之陣地。如:「碉堡」、「橋頭堡」、「灘頭堡」。唐.柳宗元〈唐故安州刺史兼侍御史貶柳州司馬孟公墓誌銘〉:「伐趙之役,堅立堡壘,誓死麾下。」《六部成語註解.兵部》:「關堡:依山險為邊門曰關,據山險設寨屯兵曰堡。」

2. 用土石築成之小城。《元史.卷一四三.列傳.余闕》:「乃集有司與諸將議屯田戰守計,環境築堡寨,選精甲外扞,而耕稼于中。」《明史.卷一六五.陶成列傳》:「乃築堡砦,繕甲兵,練技勇,以孤城捍賊衝。」《十六國春秋輯補.卷四○.前秦錄.苻登傳》:「據險築堡以自固。」

3. 隄也。《集韻.上聲.皓韻》:「堡,隄也。」唐.柳宗元〈小石城山記〉:「其旁出堡塢,有若門焉。」

4. 北方人稱村落為「堡」。如:「張家堡」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四回:「打鄧家莊兒頭裡過去,就是青雲堡。」

ㄆㄨˋㄅㄠˇ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