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𡌮

說 明

正  字 A00785 土-08-11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培敦,土田山川也。从土,咅聲。(薄回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培敦,土田山川也。从土,手寫字聲。(蒲回切)
字樣說明 左半「土」之下橫斜挑。右半作「咅」:上「立」,中間兩筆上下輕觸橫筆;下作「口」,寫法參「咅」(C01055)字、「倍」字。
注  音 ㄆㄟˊㄆㄡˇ
漢語拼音 ㈠péi ㈡pǒu
釋  義

ㄆㄟˊ

1. 增益、增添。《說文解字.土部》:「培,培敦,土田山川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。許合《詩》以釋《左》也。引申為凡裨補之偁。」

2. 於植物根部堆泥土或施肥料,亦引申為教育。如:「栽培」、「培育」。《禮記.中庸》:「故栽者培之,傾者覆之。」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辯士》:「熟有耰也,必務其培。」

3. 為保護植物或牆堤等,於基部堆置泥土,以防倒塌之措施。《宋史.卷四五九.隱逸列傳下.蘇雲卿》:「披荊畚礫為圃,藝植耘芟,灌溉培壅,皆有法度。」唐.柳宗元〈種樹郭橐駝傳〉:「凡植木之性,其本欲舒,其培欲平。」

4. 修葺、整治。《禮記.喪服四則》:「喪不過三年,苴衰不補,墳墓不培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三六.列傳.李光弼》:「時銳兵悉赴朔方,而麾下卒不滿萬,眾議培城以守。」

5. 相隨。《廣韻.平聲.灰韻》:「培,隨也。」《莊子.逍遙遊》:「風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翼也無力。故九萬里,則風斯在下矣,而後乃今培風;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,而後乃今將圖南。」

6. 屋後之牆。《呂氏春秋.聽言》:「某氏多貨,其室培濕,守狗死,其勢可穴也。」《淮南子.齊俗》:「顏闔,魯君欲相之而不肯,使人以幣先焉,鑿培而遁之。」漢.高誘.注:「培,屋後牆也。」

ㄆㄡˇ

1. 墳墓、小土丘。漢.揚雄《方言》卷一三:「塚,秦晉之間謂之墳,或謂之培。」宋.柳宗元〈始得西山宴游記〉:「然後知是山之特立,不與培塿為類。」

2. 田側。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辯士》:「高培則拔。」漢.高誘.注:「培,田側也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