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說 明

正  字 B05789 馬-06-1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獸,如馬,倨牙,食虎豹。从馬,交聲。(北角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駮獸,如馬,倨牙,食虎豹。从馬,交聲。(北角切)
注  音 ㄅㄛˊ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傳說中的猛獸。《說文解字.馬部》:「駮,獸,如馬,倨牙,食虎豹。」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:「中曲之山有獸焉,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,一角,虎牙爪,音如鼓音,其名曰駮,是食虎豹。」

2. 「駮議」:駁正、非難。通「駁」。

⑴ 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為「駮議」。漢.蔡邕〈獨斷〉:「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:一曰章,二曰奏,三曰表,四曰駮議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八.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.應奉》:「又集駮議三十篇,以類相從,凡八十二事。」亦作「駁議」。

⑵ 持不同意見。《後漢書.卷三六.鄭范陳賈張列傳.鄭興》:「若復遣之,虜必自謂得謀,其群臣駮議者不敢復言。」

3. 矛盾、違逆。《後漢書.卷二四.馬援列傳》:「條奏越律與漢律駮者十餘事,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。」

4. 辯論、提出異議。《字彙補.馬部》:「駮,辨駮也。」《漢書.卷八三.薛宣朱博傳.薛宣》:「宣謂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,兄弟相駮不可,修遂竟服,繇是兄弟不和。」

5. 顏色不純。通「駁」。如:「斑駮」。《玉篇.馬部》:「駁,馬色不純。今作駮。」《藝文類聚.卷五七.雜文部三.七》引漢.張衡〈七辯〉:「駟秀騏之駮駿,載軨獵之輶車。」

6. 雜亂。《類篇.馬部》:「駮,雜也。」《荀子.王霸》:「粹而王,駮而霸。」《太平御覽.卷四○三.人事部四四.道德》引漢.桓譚《桓子新論》:「三皇以道治,五帝以德化。王道純粹,其德如彼;霸道駮雜,其功如此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