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B0564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韍」《說文》不錄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fú ㈡bèi |
釋 義 | ㈠ 1. 古代衣裳前之蔽膝,以熟皮製成。形制、圖案、顏色按身分、等級不同而有區別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巿部》:「巿,韠也。上古衣蔽前而已,巿㠯(以)象之。……韍,篆文巿从韋,从犮。」《集韻.去聲.末韻》:「韍,蔽膝也。」《禮記.玉藻》:「一命縕韍幽衡,再命赤韍幽衡。」《漢書.卷九九.王莽傳上》:「於是莽稽首再拜,受綠韍袞冕衣裳。」 2. 古時以繫印信等物之絲帶。《漢書.卷九二.游俠傳.陳遵》:「輕辱爵位,羞汙印韍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此韍謂印之組也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三七.漢紀.王莽中》:「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。」 3. 印璽。《晉書.卷八〇.列傳.王羲之》:「功勳既融,投韍高讓。」唐.李逢吉〈再赴襄陽辱宣武相公貽詩今用奉酬〉詩:「解韍辭丹禁,揚旌去赤墀。」 ㈡ ⇒「𩎓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