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󹂳

說 明

正  字 B05627 革-08-17
說文釋形 「鞚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注  音 ㄎㄨㄥˋ
漢語拼音 kòng
釋  義

1. 拴於馬脖子上,用以控制馬之皮帶或繩索。《玉篇.革部》:「鞚,馬勒也。」晉.傅玄〈良馬賦〉:「縱鞍則行,攬鞚則止。」唐.李白〈走筆贈獨孤駙馬〉詩:「銀鞍紫鞚照雲日,左顧右盼生光輝。」

2. 喻指馬。唐.杜甫〈麗人行〉:「黃門飛鞚不動塵,御廚絲絡送八珍。」宋.蘇軾〈次韻李公擇梅花〉詩:「杯傾笛中吟,帽拂果下鞚。」

3. 操縱、駕馭。《字彙.革部》:「鞚,一曰勒馬。」宋.蘇軾〈虢國夫人夜遊圖〉詩:「佳人自鞚玉花驄,翩如驚燕踏飛龍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九.鳳仙》:「遇女郎騎款段馬,老僕鞚之,摩肩過。」

4. 鼓名,古樂器之一。《新唐書.卷二二.禮樂志十二》:「革有杖鼓、第二鼓、第三鼓、腰鼓、大鼓,土則附革而為鞚,木有拍板、方響,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。」《遼史.卷五四.樂志》:「散樂器:觱篥、簫、笛、笙、琵琶、五絃、箜篌、箏、方響、杖鼓、第二鼓、第三鼓、腰鼓、大鼓、鞚、拍板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