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󸾥󸾤

說 明

正  字 B05493 門-08-16
說文釋形

手寫字,遮𢹬(擁)也。从門,於聲。(烏割切)

注  音 ˋㄧㄢˋ
漢語拼音 ㈠è ㈡yān ㈢yù
釋  義

(ㄧ)ˋ

1. 遏阻、阻塞。《說文解字.門部》:「閼,遮擁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遮者,遏也;擁者,抱也。古書壅遏字多作擁閼。」《列子.楊朱》:「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,而不得聽,謂之閼聰;目之所欲見者美色,而不得視,謂之閼明。」《呂氏春秋.仲夏紀.古樂》:「民氣鬱閼而滯著,筋骨瑟縮不達,故作舞以宣導之。」唐.劉禹錫〈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〉:「孰能閼其勢,而爭夫光者乎?」

2. 有遮擋作用之器物。《荀子.禮論》:「抗折,其貌以象槾茨番閼也。」唐.楊倞.注:「閼謂門戶壅閼風塵者。」《漢書.卷八九.循吏傳.召信臣》:「開通溝瀆,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,以廣溉灌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閼,所以壅水。」

㈡ㄧㄢ

「閼氏」:漢時稱匈奴君長之嫡妻。《玉篇.門部》:「閼,閼氏,單于妻。」元.馬致遠《漢宮秋》第二折:「世間那有如此女人,若得他做閼氏,我願足矣。」

ˋ

「閼與」:

⑴ 容暇貌。《集韻.去聲.御韻》:「閼,閼與,容暇貌。」

⑵ 古地名。戰國時韓邑,在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。

︿
TOP